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面包虾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引言第11-19页
   ·面包虾的生产状况第11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食物中毒第11-12页
   ·预测微生物学发展概况第12-14页
     ·预测微生物的概念第12页
     ·预测微生物学分类第12-14页
   ·预测微生物学的应用第14-15页
     ·HACCP分析第14页
     ·定量风险评估第14-15页
     ·货架期的预测第15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18页
     ·微生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第18-19页
     ·研究目的第18页
     ·研究内容第18-19页
2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面包虾、裹浆、虾仁中的生长特性第19-24页
   ·材料与仪器第19-20页
     ·实验材料第19页
     ·实验仪器第19-20页
   ·实验方法第20-21页
     ·菌悬液的制备第20页
     ·样品处理第20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计数第20-21页
   ·结果与讨论第21-23页
     ·温度对面包虾、裹浆、虾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第21页
     ·盐度对面包虾、虾仁、裹浆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第21-22页
       ·p H对面包虾、裹浆、虾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3.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面包虾、裹浆、虾仁中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第24-49页
   ·实验材料第24页
   ·实验仪器第24-25页
   ·实验方法第25-26页
     ·菌悬液的制备第25页
     ·样品的处理第25页
     ·面包虾、裹浆、虾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培养、计数第25页
     ·低温下面包虾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计数第25页
     ·波动温度下面包虾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计数第25-26页
   ·数据处理第26页
   ·模型的建立第26-28页
     ·一级模型的建立第26-27页
     ·二级模型的建立第27页
     ·低温下面包虾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失活模型的建立第27页
     ·波动温度下面包虾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模型的建立第27-28页
   ·模型的验证第28-29页
   ·结果与讨论第29-47页
     ·面包虾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第29-33页
     ·裹浆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第33-38页
     ·虾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第38-42页
     ·低温下面包虾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失活模型的建立第42-46页
     ·波动温度下面包虾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模型的建立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4. 面包虾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副溶血弧菌的竞争生长模型第49-56页
   ·材料与仪器第49-50页
     ·实验材料第49页
     ·实验仪器第49-50页
   ·实验方法第50-51页
     ·菌悬液的制备第50页
     ·样品处理第50页
     ·混合菌的培养、计数第50页
     ·模型的建立第50-51页
   ·结果与讨论第51-55页
     ·修正Gompertz模型的建立第51-54页
     ·Lotka-Volterra模型的建立第54-55页
   ·小结第55-56页
5. 面包虾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第56-62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6页
   ·实验方法第56页
     ·样品处理第56页
     ·菌落总数(TVC)的测度第56页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第56页
     ·脂肪氧化(TBA)的测定第56页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第56-57页
     ·一级动力学方程的建立第56-57页
     ·Arrhenius方程的建立第57页
   ·数据处理第57页
   ·结果与讨论第57-61页
     ·菌落总数(TVC)的变化第57-58页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变化第58-59页
     ·脂肪氧化(TBA)的变化第59页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59-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6.金黄色葡萄球菌预测仿真软件的设计第62-65页
   ·技术路线第62页
     ·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数据第62页
     ·筛选数据第62页
     ·设计仿真界面第62页
   ·仿真软件界面实现第62-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结论第65-66页
   ·创新点第66页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致谢第74-75页
作者简介第75-76页
导师简介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鳍笛鲷和金焰笛鲷视蛋白的体外表达
下一篇:南海西北海岸局地性暴雨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