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贝类多糖 | 第10-12页 |
1.1.1 透明质酸 | 第10-11页 |
1.1.2 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 | 第11页 |
1.1.3 肝素 | 第11-12页 |
1.1.4 非糖胺聚糖 | 第12页 |
1.2 多糖的一级结构研究 | 第12-15页 |
1.2.1 单糖残基种类的分析 | 第13-14页 |
1.2.2 单糖残基间连接位置分析 | 第14-15页 |
1.2.3 多糖取代基团分析 | 第15页 |
1.3 贝类多糖的活性 | 第15-17页 |
1.3.1 抗凝血(抗血栓)活性 | 第15-16页 |
1.3.2 免疫活性 | 第16-17页 |
1.3.3 抗肿瘤活性 | 第17页 |
1.4 扇贝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虾夷扇贝内脏酸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20-31页 |
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20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4.1 虾夷扇贝内脏中酸性多糖的提取 | 第21页 |
2.4.2 虾夷扇贝内脏酸性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1页 |
2.4.3 SVP2-1和SVP2-2均一性与平均分子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2.4.4 蛋白含量检测 | 第22页 |
2.4.5 糖醛酸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2.4.6 硫酸基团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4.7 SVP2-1和SVP2-2电子显微镜扫描 | 第23页 |
2.4.8 虾夷扇贝内脏酸性多糖的红外扫描 | 第23页 |
2.5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23-30页 |
2.5.1 虾夷扇贝内脏酸性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3-25页 |
2.5.2 SVP2-1和SVP2-2的基本组成 | 第25-26页 |
2.5.3 虾夷扇贝内脏多糖SVP2-1和SVP2-2的分子量 | 第26-28页 |
2.5.4 SVP2-1和SVP2-2电子显微镜扫描 | 第28-29页 |
2.5.5 虾夷扇贝内脏酸性多糖的红外扫描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虾夷扇贝内脏酸性多糖SVP2-1和SVP2-2的结构研究. | 第31-60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1-35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31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1.4 气相分析SVP2-1和SVP2-2的单糖组成 | 第32-33页 |
3.1.5 SVP2-1和SVP2-2的液质分析 | 第33-34页 |
3.1.6 核磁共振分析 | 第34页 |
3.1.7 SVP2-1和SVP2-2二甲基亚砜-甲醇法脱硫 | 第34页 |
3.1.8 SVP2-1和SVP2-2甲基化反应 | 第34-35页 |
3.1.9 SVP2-1和SVP2-2GC-MS分析 | 第35页 |
3.2 结果讨论部分 | 第35-59页 |
3.2.1 SVP2-1和SVP2-2的气相单糖组成分析 | 第35-38页 |
3.2.2 SVP2-1和SVP2-2的液质分析 | 第38-44页 |
3.2.3 SVP2-1和SVP2-2的甲基化分析 | 第44-51页 |
3.2.4 SVP2-2的部分酸水解的分析 | 第51-54页 |
3.2.5 核磁分析 | 第54-5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SVP2-1和SVP2-2抗凝血活性研究 | 第60-67页 |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6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4.2.1 FIB(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抑制率实验 | 第60页 |
4.2.2 APTT、PT和TT的测定实验 | 第60-6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