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7-41页 |
1.1 转谷氨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1.1.1 转谷氨酰胺酶的来源 | 第17-18页 |
1.1.2 转谷氨酰胺酶的结构 | 第18-20页 |
1.1.3 转谷氨酰胺酶的催化机理 | 第20页 |
1.1.4 转谷氨酰胺酶的酶学性质 | 第20-21页 |
1.1.5 转谷氨酰胺酶的分离纯化 | 第21页 |
1.1.6 转谷氨酰胺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1.2 酶交联技术 | 第24-28页 |
1.2.1 无载体固定化技术 | 第24-25页 |
1.2.2 交联酶晶体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2.3 交联酶晶体技术的应用 | 第27-28页 |
1.3 酶的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28-38页 |
1.3.1 传统的酶固定化方法 | 第28-31页 |
1.3.2 新型的酶固定化技术 | 第31-34页 |
1.3.3 酶固定化的载体材料 | 第34-35页 |
1.3.4 酶的膜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8-39页 |
1.5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2 转谷氨酰胺酶的分离纯化与酶学特性 | 第41-61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42-4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43-46页 |
2.3.1 MTGase酶活的测定 | 第43-44页 |
2.3.2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4页 |
2.3.3 MTGase乙醇沉淀条件的研究 | 第44页 |
2.3.4 MTGase硫酸铵盐析的选择 | 第44页 |
2.3.5 MTGase超滤条件的选择 | 第44页 |
2.3.6 MTGase的Sephadex G-100柱层析试验 | 第44页 |
2.3.7 MTGase纯度及分子量的测定 | 第44页 |
2.3.8 转谷氨酰胺酶的小分子修饰 | 第44-45页 |
2.3.9 游离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45-4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46-59页 |
2.4.1 L-Glutamic acid γ-monohydroxamic acid的标准曲线 | 第46-47页 |
2.4.2 乙醇沉淀和硫酸铵盐析 | 第47-48页 |
2.4.3 超滤条件的确定 | 第48-49页 |
2.4.4 Sephadex G-100柱层析 | 第49-50页 |
2.4.5 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 第50页 |
2.4.6 转谷氨酰胺酶的活性基团研究 | 第50-55页 |
2.4.7 游离酶的酶学性质 | 第55-5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3 转谷氨酰胺酶交联酶晶体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第61-89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61-62页 |
3.2.2 试验仪器 | 第62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62-66页 |
3.3.1 MTGase晶体活力的测定 | 第62页 |
3.3.2 MTGase酶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62页 |
3.3.3 MTGase酶结晶量的测定方法 | 第62-63页 |
3.3.4 MTGase微晶体的制备 | 第63页 |
3.3.5 MTGase微晶体的交联 | 第63-64页 |
3.3.6 交联酶晶体的结构表征 | 第64-65页 |
3.3.7 交联酶晶体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65-6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66-87页 |
3.4.1 MTGase结晶的控制 | 第66-70页 |
3.4.2 转谷氨酰胺酶晶体交联条件的确定 | 第70-73页 |
3.4.3 交联酶晶体的结构表征 | 第73-80页 |
3.4.4 交联酶晶体酶学性质研究 | 第80-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4 聚丙烯微孔膜活化及酶膜固定化方法研究 | 第89-101页 |
4.1 引言 | 第8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89-90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90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90-92页 |
4.3.1 聚丙烯微孔膜的表面活化 | 第90-91页 |
4.3.2 己二胺间隔臂的引入 | 第91页 |
4.3.3 戊二醛的交联反应 | 第91-92页 |
4.3.4 交联酶晶体的固定化 | 第92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0页 |
4.4.1 紫外接枝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 第92-96页 |
4.4.2 酰胺化反应对膜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6-98页 |
4.4.3 戊二醛浓度对膜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8页 |
4.4.4 戊二醛反应时间对膜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8-99页 |
4.4.5 酶晶体溶液的浓度对膜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9页 |
4.4.6 酶固定化时间对膜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5 膜固定化转谷氨酰胺酶的结构表征及酶学特性 | 第101-119页 |
5.1 引言 | 第10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101-102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102-103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103-106页 |
5.3.1 膜固定化交联酶晶体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H值 | 第103页 |
5.3.2 膜固定化交联酶晶体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 | 第103页 |
5.3.3 部分金属离子对膜固定化交联酶晶体活力的影响 | 第103页 |
5.3.4 膜固定化交联酶晶体的贮存稳定性 | 第103-104页 |
5.3.5 膜固定化酶的结构表征 | 第104页 |
5.3.6 膜固定化酶催化大豆乳清蛋白聚合条件的研究 | 第104-105页 |
5.3.7 膜固定化酶处理前后大豆乳清废水成分分析 | 第105页 |
5.3.8 膜固定化酶处理前后大豆乳清废水中蛋白质分子量的分析 | 第105-106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8页 |
5.4.1 膜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H值 | 第106-107页 |
5.4.2 膜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 | 第107-109页 |
5.4.3 部分金属离子对膜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9页 |
5.4.4 膜固定化酶的贮存稳定性 | 第109-110页 |
5.4.5 膜固定化酶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110-111页 |
5.4.6 膜固定化酶的傅里叶红外分析 | 第111-112页 |
5.4.7 膜固定化酶的XPS分析 | 第112-114页 |
5.4.8 膜固定化酶催化大豆乳清蛋白聚合条件的确定 | 第114-116页 |
5.4.9 膜固定化酶处理前后大豆乳清废水成分的对比分析 | 第116-117页 |
5.4.10 膜固定化酶聚合前后大豆乳清废水中蛋白质分子量的比较分析 | 第117-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结论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附录 | 第133-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