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速冻食品 | 第9-10页 |
1.1.1 速冻食品发展概况 | 第9页 |
1.1.2 速冻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 第9-10页 |
1.2 速冻食品中的主要致病菌 | 第10-12页 |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0页 |
1.2.2 沙门氏菌 | 第10-11页 |
1.2.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 第11-12页 |
1.2.4 速冻食品安全控制的措施 | 第12页 |
1.3 无机抑菌剂分类及抑菌机理 | 第12-13页 |
1.4 纳米金属氧化物 | 第13-15页 |
1.4.1 纳米金属氧化物的特性 | 第13-14页 |
1.4.2 纳米氧化锌抗菌效果的研究 | 第14页 |
1.4.3 纳米氧化镁的性质及抗菌效果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4 纳米金属氧化物抑菌机理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5 抗菌保鲜膜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5.1 抗菌保鲜膜的种类 | 第16页 |
1.5.2 抗菌保鲜膜的抗菌保鲜机理 | 第16页 |
1.5.3 抗菌保鲜膜的制备方法以及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5.4 CMC的性质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8-19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纳米氧化锌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19-31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9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2.2.3 菌悬液制备 | 第20页 |
2.2.4 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锌对致病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20页 |
2.2.5 低温条件下纳米氧化锌对致病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20页 |
2.2.6 细胞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20-21页 |
2.2.7 透射电镜观察 | 第21页 |
2.2.8 纳米氧化锌处理前后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第21页 |
2.2.9 纳米氧化锌处理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内超氧阴离子(O2-)的变化 | 第21页 |
2.2.10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2.3.1 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锌对致病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21-26页 |
2.3.1.1 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1.2 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锌对沙门氏菌的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22页 |
2.3.1.3 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锌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1.4 4℃条件下纳米氧化锌对致病菌的抑制效果 | 第23-25页 |
2.3.1.5 -18℃条件下纳米氧化锌对致病菌的抑制效果 | 第25-26页 |
2.3.2 纳米氧化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制 | 第26-30页 |
2.3.2.1 纳米氧化锌处理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2.3.2.2 纳米氧化锌处理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透射电镜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2.3.2.3 纳米氧化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内O2-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2.3.2.4 纳米氧化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内SOD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 结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纳米氧化镁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31-43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1页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1-32页 |
3.2.3 菌悬液制备 | 第32页 |
3.2.4 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镁对致病菌生长曲线影响的测定 | 第32页 |
3.2.5 低温条件下纳米氧化镁对致病菌生长曲线影响的测定 | 第32页 |
3.2.6 细胞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32-33页 |
3.2.7 透射电镜观察 | 第33页 |
3.2.8 纳米氧化镁处理前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SOD)的变化 | 第33页 |
3.2.9 纳米氧化镁处理前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细胞内超氧阴离子(O2-)的变化 | 第33页 |
3.2.10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3.3.1 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镁对致病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33-37页 |
3.3.1.1 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1.2 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镁对沙门氏菌的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34页 |
3.3.1.3 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镁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1.4 4℃条件下纳米氧化镁对致病菌的抑制效果 | 第35-37页 |
3.3.2 纳米氧化镁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抑菌机制 | 第37-41页 |
3.3.2.1 纳米氧化镁处理前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3.3.2.2 纳米氧化镁处理前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透射电镜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3.2.3 纳米氧化镁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细胞内O2- 含量的影响 | 第40页 |
3.3.2.4 纳米氧化镁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细胞内SOD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结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纳米氧化锌膜的制备及其在低温冷鲜肉保鲜中的应用 | 第43-49页 |
4.1 前言 | 第4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4.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3页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4.2.3 纳米氧化锌膜的制备 | 第44页 |
4.2.4 纳米氧化锌膜的抗菌效果 | 第44页 |
4.2.5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 第44页 |
4.2.6 pH值的测定 | 第44页 |
4.2.7 感官评定 | 第44页 |
4.2.8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4.3.1 纳米氧化锌膜对冷却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菌落总数的影响 | 第45页 |
4.3.2 纳米氧化锌膜对冷却猪肉中沙门氏菌和菌落总数的影响 | 第45页 |
4.3.3 纳米氧化锌膜对冷却猪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菌落总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4 纳米氧化锌膜对冷却猪肉贮藏过程中TVB-N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5 纳米氧化锌膜对冷却猪肉贮藏过程中pH的影响 | 第47页 |
4.3.6 感官评定结果 | 第47页 |
4.4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 第49-51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创新点与展望 | 第49-51页 |
5.2.1 创新点 | 第49-50页 |
5.2.2 工作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ABSTRACT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