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7-9页 |
1.2 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1.2.1 国内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0页 |
1.3 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0-13页 |
1.3.1 研究理论 | 第10-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3 语料来源 | 第12-13页 |
第2章 汉语“体动词+宾语”结构 | 第13-34页 |
2.1 体动词及相关的述宾结构 | 第13页 |
2.1.1 体动词的词汇意义 | 第13页 |
2.1.2 “体动词+宾语”结构 | 第13页 |
2.2 “体动词+宾语”的宾语分类与组合 | 第13-22页 |
2.2.1 “体动词+名动词” | 第14-17页 |
2.2.2 “体动词+事件名词” | 第17-19页 |
2.2.3 “体动词+事物名词” | 第19-22页 |
2.3 “体动词+宾语”结构的汉英、汉韩比较 | 第22-34页 |
2.3.1 汉英比较 | 第22-27页 |
2.3.2 汉韩比较 | 第27-34页 |
第3章 留学生汉语“体动词+宾语”结构习得考察 | 第34-43页 |
3.1 测试卷背景资料 | 第34-35页 |
3.1.1 测试对象 | 第34页 |
3.1.2 测试内容及方法 | 第34-35页 |
3.2 留学生“体动词+宾语”结构习得情况考察 | 第35-43页 |
3.2.1 判断题习得情况 | 第35-37页 |
3.2.2 选择题习得情况 | 第37-40页 |
3.2.3 “体动词+宾语”结构整体分析结果 | 第40-43页 |
第4章 留学生汉语体动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 第43-52页 |
4.1 偏误类型 | 第43-47页 |
4.1.1 隐含动词的遗漏 | 第43-44页 |
4.1.2 隐含动词和“了”的误加 | 第44-45页 |
4.1.3 由体动词和宾语之间语义关系引起的偏误 | 第45页 |
4.1.4 隐含动词错序 | 第45-46页 |
4.1.5 由宾语名词事件性强弱引发的偏误 | 第46页 |
4.1.6 小结 | 第46-47页 |
4.2 偏误原因 | 第47-49页 |
4.2.1 语际干扰和语内干扰 | 第47-48页 |
4.2.2 对体动词的规则的不完整应用 | 第48页 |
4.2.3 教材的误导 | 第48-49页 |
4.3 教学建议 | 第49-52页 |
4.3.1 教师需加强体动词的理论研究 | 第49页 |
4.3.2 教师需加强语言的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4.3.3 讲解体动词时引入“体动词+宾语”的语法结构 | 第50页 |
4.3.4 根据体动词语法规则设计相关练习 | 第50-52页 |
第5章 总结 | 第52-54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52页 |
5.2 存在的问题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1 留学生汉语体动词习得情况测试卷 | 第56-60页 |
留学生汉语体动词习得情况测试卷(答案)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