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由”的性质、功用与演化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8-12页 |
1 选题原因 | 第8页 |
2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3 方法依据 | 第10页 |
4 语料来源 | 第10-11页 |
5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由”的引介功能与双向演化的趋向 | 第12-26页 |
1 凭借与VP指向 | 第12-16页 |
1.1 动词性“经过”到介词性“凭借” | 第12-14页 |
1.2 功能分化与VP指向 | 第14-16页 |
2 时空起点与因果逻辑 | 第16-19页 |
2.1 空间起点 | 第16页 |
2.2 时间起点 | 第16-18页 |
2.3 性状起点 | 第18页 |
2.4 逻辑起点 | 第18-19页 |
3 强调与标记化 | 第19-23页 |
3.1 被动性 | 第19-21页 |
3.2 标记化 | 第21-23页 |
4 语法化动因与机制 | 第23-25页 |
4.1 语法化的动因 | 第23页 |
4.2 语法化的机制 | 第23-25页 |
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框式结构“由X到Y” | 第26-38页 |
1 结构类型与句法位置 | 第27-30页 |
1.1 结构类型 | 第27-28页 |
1.2 句法位置 | 第28-30页 |
2 “X”“Y”与结构语义 | 第30-33页 |
2.1 运动变化义 | 第30-31页 |
2.2 认知范围义 | 第31-33页 |
3 结构特点与构式趋向 | 第33-37页 |
3.1 插入其他成分 | 第33-35页 |
3.2 “X”“Y”互换 | 第35-36页 |
3.3 拆分与扩宽 | 第36-37页 |
3.4 构式趋向判定 | 第3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施事“由”字句与“被”字句 | 第38-50页 |
1 引导施事的“由”字句 | 第38-41页 |
1.1 分歧定义 | 第38-39页 |
1.2 句式类型 | 第39-41页 |
2 论元与谓词成分 | 第41-44页 |
2.1 “NP”与“X”特性 | 第41-42页 |
2.2 “VP”特征 | 第42-44页 |
3 “由”字句与“被”字句 | 第44-48页 |
3.1 悬空与重心 | 第45-46页 |
3.2 语义与色彩 | 第46-47页 |
3.3 未然与已然 | 第47-48页 |
4 被动性与标记性 | 第48-49页 |
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标记化“由”的隐现 | 第50-61页 |
1 句法构造 | 第50-53页 |
1.1 结构形态 | 第50-51页 |
1.2 句法成分 | 第51-53页 |
2 语体特征 | 第53-55页 |
2.1 表责权归属 | 第53页 |
2.2 表因果相关 | 第53-54页 |
2.3 表组成成分 | 第54-55页 |
3 虚词韵律 | 第55-57页 |
3.1 虚词共现 | 第55-57页 |
3.2 韵律协调 | 第57页 |
4 脱落结果 | 第57-59页 |
4.1 隐含 | 第57-59页 |
4.2 零形化 | 第59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与余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