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19页 |
1.1 我国蒜薹采后保鲜产业现状 | 第12页 |
1.2 目前我国蒜薹采后保鲜中的主要问题 | 第12页 |
1.3 蒜薹老化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3.1 植物木质化相关酶活性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 第14页 |
1.3.1.2 肉桂酸4-羟基化酶(C_4H) | 第14-15页 |
1.3.1.3 4-香豆酰CoA连接酶(4CL) | 第15页 |
1.3.1.4 肉桂醇脱氢酶(CAD) | 第15页 |
1.3.1.5 过氧化物酶(POD) | 第15-16页 |
1.3.2 蒜薹老化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 第16页 |
1.3.3 生长素对果蔬后熟衰老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4 蒜薹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蒜薹CO_2伤害预警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4.1 蒜薹对CO_2耐受能力和伤害具体症状 | 第18页 |
1.4.2 果蔬CO_2伤害机理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5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5.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19-20页 |
2.3 试验试剂 | 第20-21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4.1 切薹苞处理对蒜薹老化相关酶和激素的研究 | 第21页 |
2.4.2 外源IAA处理对蒜薹老化的影响 | 第21-22页 |
2.4.3 短期高CO_2处理对蒜薹老化的影响 | 第22页 |
2.4.4 蒜薹CO_2伤害预警试验 | 第22页 |
2.5 测定指标 | 第22-28页 |
2.5.1 蒜薹感官质量评定 | 第22-23页 |
2.5.2 失重率的测定 | 第23页 |
2.5.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5.4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2.5.5 Vc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5.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5.7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2.5.8 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第25-26页 |
2.5.8.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第25页 |
2.5.8.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25-26页 |
2.5.8.3 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活性的测定 | 第26页 |
2.5.8.4 肉桂酸-4-羟基化酶(C_4H)活性的测定 | 第26页 |
2.5.8.5 肉桂醇脱氢酶活性(CAD)活性的测定 | 第26页 |
2.5.9 木质素合成相关激素的测定 | 第26-27页 |
2.5.10 电导率的测定 | 第27页 |
2.5.11 呼吸速率的测定 | 第27页 |
2.5.12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5.13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2.5.14 特殊气体成份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1页 |
3.1 蒜薹老化关键酶和激素的研究 | 第28-33页 |
3.1.1 切薹苞处理对蒜薹感官质量的影响 | 第29页 |
3.1.2 切薹苞处理对蒜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3 切薹苞处理对蒜薹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3.1.4 切薹苞处理对蒜薹老化相关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5 切薹苞处理对蒜薹老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 外源IAA处理对蒜薹老化的影响 | 第33-41页 |
3.2.1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上端对蒜薹老化的影响 | 第33-37页 |
3.2.1.1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上端对蒜薹感官质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1.2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上端对蒜薹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1.3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上端对蒜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2.1.4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上端对蒜薹失重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1.5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上端对蒜薹Vc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1.6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上端对蒜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第37页 |
3.2.2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下端对蒜薹老化的影响 | 第37-41页 |
3.2.2.1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下端对蒜薹感官质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2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下端对蒜薹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2.3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下端对蒜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9页 |
3.2.2.4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下端对蒜薹失重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2.5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下端对蒜薹Vc含量的影响 | 第40页 |
3.2.2.6 外源IAA处理去苞蒜薹下端对蒜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短期高CO_2处理对蒜薹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1 短期高CO_2处理对蒜薹感官质量的影响 | 第41页 |
3.3.2 短期高CO_2处理对蒜薹失重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3 短期高CO_2处理对蒜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4 短期高CO_2处理对蒜薹Vc的影响 | 第43页 |
3.3.5 短期高CO_2处理对蒜薹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蒜薹CO_2伤害预警试验 | 第44-51页 |
3.4.1 蒜薹CO_2伤害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 | 第44-45页 |
3.4.2 蒜薹CO_2伤害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 | 第45页 |
3.4.3 蒜薹CO_2伤害过程中Vc含量的变化 | 第45-46页 |
3.4.4 蒜薹CO_2伤害过程中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46-47页 |
3.4.5 蒜薹CO_2伤害过程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47页 |
3.4.6 蒜薹CO_2伤害过程中顶空进样法分析气体成份的变化 | 第47-49页 |
3.4.7 蒜薹CO_2伤害过程中固相微萃取法分析蒜薹内挥发性成份的变化 | 第49-50页 |
3.4.8 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验证蒜薹内挥发性成份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2页 |
4.1 切薹苞处理对蒜薹老化相关酶和激素的影响 | 第51页 |
4.2 外源IAA处理对蒜薹老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 短期高CO_2处理对蒜薹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 第52页 |
4.4 蒜薹CO_2伤害预警试验 | 第52页 |
5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