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耐酸机制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1.2.1 研究概况 | 第8-9页 |
1.2.2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与耐酸调控 | 第9-11页 |
1.2.3 酸诱导与酸耐受反应 | 第11-13页 |
1.3 荧光实时定量 PCR 技术简介 | 第13-15页 |
1.3.1 生物学原理 | 第13页 |
1.3.2 荧光化学原理 | 第13-14页 |
1.3.3 技术的优缺点 | 第14-15页 |
1.4 cDNA-AFLP 技术概述 | 第15-17页 |
1.4.1 技术原理 | 第15页 |
1.4.2 技术特点 | 第15-16页 |
1.4.3 技术应用 | 第16-17页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1 RT-qPCR 技术研究已知耐酸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17-18页 |
1.5.2 cDNA-AFLP 技术条件摸索 | 第18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30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19-23页 |
2.1.1 实验所用菌株 | 第19页 |
2.1.2 酶及试剂盒 | 第19页 |
2.1.3 引物 | 第19-20页 |
2.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20-21页 |
2.1.5 实验所用试剂 | 第21-22页 |
2.1.6 实验器材及设备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2.2.1 RNA 提取 | 第23-25页 |
2.2.2 双链 cDNA 合成 | 第25页 |
2.2.3 RT-qPCR | 第25-26页 |
2.2.4 数据结果分析 | 第26页 |
2.2.5 cDNA-AFLP | 第26-28页 |
2.2.6 银染 | 第28-29页 |
2.2.7 差异片段的二次扩增 | 第29-30页 |
第3章 酸诱导条件下 HPK1/RR1 耐酸调控基因鉴定 | 第30-44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RT-qPCR 技术研究已知耐酸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30-43页 |
3.2.1 RNA 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 第30-32页 |
3.2.2 mRNA 反转录合成 cDNA | 第32-33页 |
3.2.3 RT-qPCR 内参基因的选定和引物特异性的检测 | 第33-34页 |
3.2.4 酸诱导后,HPK1 和 RR1 突变后与野生型相比基因表达差异 | 第34-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酸诱导与自然发酵对比 HPK1/RR1 耐酸调控基因鉴定研究 | 第44-51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酸诱导与自然发酵条件下相比野生型菌株 CH3 表达量变化 | 第44-46页 |
4.3 酸诱导与自然发酵条件下相比突变株 CH3-H 表达量变化 | 第46-47页 |
4.4 酸诱导与自然发酵条件下相比突变株 CH3-R 表达量变化 | 第47-48页 |
4.5 比较不同条件下菌株在特定基因表达量的差异 | 第48-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cDNA-AFLP 技术条件摸索 | 第51-59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 | 第51-52页 |
5.3 预扩增反应 | 第52-54页 |
5.4 选择性扩增反应 | 第54-55页 |
5.5 PAGE 电泳 | 第55-56页 |
5.6 引物初步筛选 | 第5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