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梭菌与唾液乳杆菌对小鼠血液及肠道的影响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前言 | 第11-22页 |
1.1 益生菌概论 | 第11-14页 |
1.1.1 筛选和分类 | 第11页 |
1.1.2 功能及其作用机理 | 第11-12页 |
1.1.3 消化系统的影响 | 第12页 |
1.1.4 对腹泻的作用 | 第12-13页 |
1.1.5 对宿主的其他作用 | 第13页 |
1.1.6 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丁酸梭菌概述 | 第14-17页 |
1.2.1 生理功能 | 第14-15页 |
1.2.2 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 | 第15页 |
1.2.3 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 | 第15-16页 |
1.2.4 动物应用 | 第16-17页 |
1.3 唾液乳杆菌概述 | 第17-20页 |
1.3.1 生理功能 | 第17-18页 |
1.3.2 抗菌性 | 第18-19页 |
1.3.3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第19页 |
1.3.4 对肠屏障的调节作用 | 第19-20页 |
1.4 DGGE | 第20-21页 |
1.5 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试验一 丁酸梭菌的分离鉴定 | 第22-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1.2 培养基 | 第22-23页 |
2.1.3 样品的采集 | 第23页 |
2.1.4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23页 |
2.1.5 革兰氏染色 | 第23页 |
2.1.6 生理生化鉴定 | 第23页 |
2.1.7 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 | 第23-24页 |
2.1.8 最适生长温度 | 第24页 |
2.1.9 代谢pH曲线和生长曲线 | 第24页 |
2.1.10 酸碱性试验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2.2.1 菌株特征 | 第24-25页 |
2.2.2 生理生化特性 | 第25页 |
2.2.3 16SrRNA基因的序列鉴定 | 第25-29页 |
2.2.4 最适生长温度 | 第29页 |
2.2.5 pH代谢曲线和生长曲线 | 第29页 |
2.2.6 耐酸碱性结果 | 第29-30页 |
2.3 小结 | 第30-31页 |
试验二 丁酸梭菌与唾液乳杆菌对小鼠的影响 | 第31-5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3.1.1 试验菌株与试验动物 | 第31页 |
3.1.2 仪器 | 第31页 |
3.1.3 方案设计 | 第31-32页 |
3.1.4 生长性能与死亡率 | 第32页 |
3.1.5 血常规检测 | 第32页 |
3.1.6 生化指标 | 第32页 |
3.1.7 VFA的测定 | 第32-33页 |
3.1.8 切片制作 | 第33页 |
3.1.9 应用DGGE检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 | 第33-35页 |
3.1.10 分析方法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9页 |
3.2.1 生长性能 | 第35-36页 |
3.2.2 血常规 | 第36-37页 |
3.2.3 生化指标 | 第37-38页 |
3.2.4 VFA | 第38-39页 |
3.2.5 切片 | 第39-41页 |
3.2.6 DGGE结果 | 第41-43页 |
3.2.7 DGGE分析 | 第43-46页 |
3.2.8 主要电泳条带的序列测定 | 第46页 |
3.2.9 发育树 | 第46-49页 |
3.4 讨论 | 第49-52页 |
3.4.1 生长性能 | 第49页 |
3.4.2 血常规 | 第49-50页 |
3.4.3 生化指标 | 第50页 |
3.4.4 VFA | 第50-51页 |
3.4.5 切片 | 第51页 |
3.4.6 DGGE | 第51-52页 |
3.5 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