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源借词及其汉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20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第18页 |
(四)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日源借词在不同时期的译介和传播 | 第20-23页 |
(一)清末民初 | 第20-21页 |
1.政治环境 | 第20页 |
2.文化教育环境 | 第20-21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 | 第21-23页 |
1.政治环境 | 第21页 |
2.文化教育环境 | 第21-23页 |
二、清末民初时期日源借词的传播特点和价值 | 第23-26页 |
(一)清末民初时期日源借词的传播特点 | 第23-24页 |
1.规模大 | 第23页 |
2.日译教材数量多 | 第23页 |
3.传入渠道多,延续时间长 | 第23-24页 |
(二)清末民初时期日源借词对汉语的影响 | 第24页 |
(三)清末民初时期日源借词的社会价值 | 第24-26页 |
三、改革开放以来日源借词的传播特点和价值 | 第26-31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日源借词的传播特点 | 第26-29页 |
1.科技术语引入较少,生活用语引入较多 | 第26-27页 |
2.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并用 | 第27-28页 |
3.回归词改造 | 第28-29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日源借词对汉语的影响 | 第29-31页 |
1.词汇量的扩充 | 第29页 |
2.增强汉语的表现力 | 第29页 |
3.拓展汉语的造词力 | 第29-31页 |
四、汉语对日源借词的汉化 | 第31-43页 |
(一)字形的变化 | 第31-33页 |
1.保留原形 | 第31-32页 |
2.省掉假名 | 第32页 |
3.简化字替代了繁体字 | 第32-33页 |
4.同音替代词的字形改造 | 第33页 |
(二)读音的改变 | 第33-34页 |
(三)词义的变化 | 第34-36页 |
1.理性意义的改造 | 第34-35页 |
2.附属色彩的变化 | 第35-36页 |
(四)语法的渗透 | 第36-37页 |
1.词法结构受到了汉语的影响 | 第36页 |
2.进行时的表达 | 第36-37页 |
3.词缀的变化 | 第37页 |
(五)网络日源借词 | 第37-40页 |
1.网络日源借词的译介方式 | 第38-39页 |
2.网络日源借词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 第39-40页 |
(六)日源借词的规范 | 第40-43页 |
1.规范词语的读音 | 第40-41页 |
2.规范汉语中对应词语的使用 | 第41页 |
3.规范字形及词义 | 第41页 |
4.标注介绍性应用借词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