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葡萄酒简介 | 第10-11页 |
·苹果酸-乳酸发酵(MLF)概述 | 第11-13页 |
·苹果酸-乳酸发酵简介 | 第11页 |
·苹果酸-乳酸发酵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 第11-12页 |
·影响苹果酸-乳酸发酵的因素 | 第12-13页 |
·苹果酸-乳酸发酵的诱导 | 第13页 |
·细菌诱变简介 | 第13-14页 |
·诱变剂分类 | 第13页 |
·紫外诱变育种原理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葡萄酒不同发酵时期各化学成分的测定 | 第18-54页 |
·材料 | 第18-19页 |
·葡萄酒样品来源 | 第18页 |
·试验仪器 | 第18-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6页 |
·白藜芦醇的测定 | 第19-20页 |
·苹果酸乳酸的测定 | 第20-21页 |
·总糖的测定 | 第21-22页 |
·单宁的测定 | 第22-24页 |
·柠檬酸的测定 | 第24-25页 |
·金属离子的测定 | 第25-26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6-53页 |
·白藜芦醇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 第26-31页 |
·苹果酸乳酸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 第31-39页 |
·总糖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 第39-42页 |
·单宁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 第42-45页 |
·柠檬酸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 第45-51页 |
·金属元素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酒类酒球菌 C10 与 J2 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 第54-78页 |
·材料 | 第54-56页 |
·葡萄酒样品及菌株来源 | 第54页 |
·试验仪器 | 第54-55页 |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培养基及溶液 | 第55-56页 |
·试验方法 | 第56-60页 |
·确定酒样最大吸收波长 | 第56页 |
·温度对花色素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页 |
·确定接菌量 | 第56-57页 |
·出发菌株的选取 | 第57页 |
·人工进行苹乳发酵 | 第57-59页 |
·对比发酵前后酒样色度,评价两株乳酸菌 | 第59页 |
·对比发酵前后酒样柔和指数,评价两株乳酸菌 | 第59-60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0-75页 |
·葡萄酒样品的最大波长 | 第60-64页 |
·最适温度的确定 | 第64-65页 |
·人工苹乳发酵接菌量的确定 | 第65页 |
·苹乳发酵监测 | 第65-72页 |
·发酵前后葡萄酒品质的对比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第4章 优良酒类酒球菌的诱变筛选 | 第78-100页 |
·材料 | 第78-80页 |
·葡萄酒样品及菌株来源 | 第78页 |
·试验仪器 | 第78-79页 |
·主要试剂 | 第79页 |
·培养基 | 第79-80页 |
·试验方法 | 第80-84页 |
·出发菌株的选取 | 第80页 |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80页 |
·出发菌株的扩大培养 | 第80页 |
·诱变条件的确定 | 第80-82页 |
·紫外线照射诱变 | 第82页 |
·诱变菌株的初筛 | 第82页 |
·诱变菌株的复筛 | 第82-84页 |
·人工引发苹乳发酵 | 第84页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84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4-99页 |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84-86页 |
·诱变条件的确定 | 第86-90页 |
·紫外线照射诱变及菌株的初筛 | 第90-91页 |
·诱变菌株的复筛 | 第91-95页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95-97页 |
·优良菌株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 第97-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作者简介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