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1-24页 |
1.1 内地西藏班的设置、发展历程和特点 | 第11-12页 |
1.2 有关内地西藏生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1 内地西藏生文化适应与认同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内地西藏生学习方面的研究 | 第13页 |
1.3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 | 第13-16页 |
1.3.1 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和类型 | 第13-14页 |
1.3.2 社会支持的测量 | 第14-15页 |
1.3.3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4 有关疏离感的研究 | 第16-18页 |
1.4.1 疏离感的概念界定和结构 | 第16-17页 |
1.4.2 疏离感的测量 | 第17页 |
1.4.3 疏离感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5 有关学习投入的研究 | 第18-21页 |
1.5.1 学习投入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5.2 学习投入的测量 | 第19页 |
1.5.3 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6 有关社会支持、疏离感和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 第21-24页 |
1.6.1 社会支持与疏离感 | 第21-22页 |
1.6.2 社会支持与学习投入 | 第22页 |
1.6.3 疏离感与学习投入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目的 | 第24-26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4-25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6-28页 |
3.2.1 社会支持的测量工具 | 第26-27页 |
3.2.2 疏离感的测量工具 | 第27页 |
3.2.3 学习投入的测量工具 | 第27-28页 |
3.2.4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3.3 研究程序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29-37页 |
4.1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和检验 | 第29页 |
4.2 汉藏中学生社会支持、疏离感和学习投入的整体情况 | 第29-31页 |
4.3 汉藏中学生社会支持、疏离感和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 第31-33页 |
4.4 疏离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3-37页 |
4.4.1 疏离感是调节变量还是中介变量 | 第33页 |
4.4.2 汉族中学生疏离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3-35页 |
4.4.3 内地西藏中学生疏离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5-37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37-44页 |
5.1 汉藏中学生社会支持的概况分析 | 第37页 |
5.2 汉藏中学生疏离感的概况分析 | 第37-39页 |
5.3 汉藏中学生学习投入的概况分析 | 第39页 |
5.4 社会支持、疏离感和学习投入的关系 | 第39-41页 |
5.5 教育启示 | 第41-43页 |
5.5.1 同等关注汉藏学生 | 第41-42页 |
5.5.2 重视内地西藏生的心理健康 | 第42页 |
5.5.3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 第42页 |
5.5.4 加强汉藏人际交往 | 第42页 |
5.5.5 开展教师藏文化培训 | 第42-43页 |
5.6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43页 |
5.7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附录 | 第49-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