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1页 |
1.1 多糖的来源和生物活性 | 第10-12页 |
1.2 多糖的分离研究 | 第12-14页 |
1.3 多糖的结构研究 | 第14-18页 |
1.4 兰州百合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兰州鲜百合的褐变研究 | 第19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1页 |
第二章 兰州百合的非硫护色及热干工艺 | 第31-41页 |
2.1 前言 | 第31页 |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31-3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2.3 兰州百合的干片护色方法 | 第31-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2.3.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2.3.3 不同干燥方式对兰州百合L*值的影响 | 第36-38页 |
2.3.4 不同干燥方式对兰州百合复水性的影响 | 第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两种提取百合多糖工艺的研究 | 第41-71页 |
3.1 前言 | 第41页 |
第一节 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提取百合多糖 | 第41-56页 |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41-4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3.2.3 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提取兰州百合多糖(LPS-CE) | 第42-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3.3.1 酶类的筛选结果 | 第45-46页 |
3.3.2 复合酶提取兰州百合多糖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 | 第46-49页 |
3.3.3 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提取LPS-CE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 | 第49-53页 |
3.3.4 LPS-CE总糖含量 | 第53-54页 |
3.3.5 LPS-CE的鉴别 | 第54页 |
3.3.6 LPS-CE的红外光谱 | 第54页 |
3.3.7 LPS-CE单糖组成分析 | 第54-55页 |
3.3.8 多糖分子量测定 | 第55页 |
3.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微波辅助提取兰州百合多糖(LPS-M) | 第56-68页 |
3.5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3.6 结果与讨论 | 第57-66页 |
3.6.1 LPS-M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57-59页 |
3.6.2 回归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59-65页 |
3.6.3 总糖、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65页 |
3.6.4 LPS-M的红外光谱 | 第65页 |
3.6.5 LPS-M单糖组成分析 | 第65-66页 |
3.6.6 分子量的测定 | 第66页 |
3.7 小结 | 第6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四章 兰州百合多糖硫酸酯(SLPS-CE)的制备及表征 | 第71-83页 |
4.1 前言 | 第71页 |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71-72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71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2-79页 |
4.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72-74页 |
4.3.2 响应面法实验结果 | 第74-78页 |
4.3.3 总糖、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78页 |
4.3.4 SLPS-CE的红外光谱 | 第78页 |
4.3.5 SLPS-CE的单糖组成 | 第78-79页 |
4.3.6 SLPS-CE分子量的测定 | 第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百合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83-94页 |
5.1 前言 | 第83页 |
5.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83-8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1页 |
5.3.1 不同提取方法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 第85-88页 |
5.3.2 LPS-CE和SLPS-CE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 第88-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4-95页 |
在读期间成果目录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