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及教学--以重庆大学说俄语的留学生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2 中俄语颜色词的比较 | 第13-22页 |
| 2.1 中俄语颜色词的结构及语法比较 | 第13-15页 |
| 2.1.1 复合式 | 第13-14页 |
| 2.1.2 附加式 | 第14-15页 |
| 2.1.3 重叠式 | 第15页 |
| 2.2 中俄语五种基本颜色词的文化比较 | 第15-22页 |
| 2.2.1 黄 | 第15-17页 |
| 2.2.2 红 | 第17-18页 |
| 2.2.3 白 | 第18-20页 |
| 2.2.4 黑 | 第20页 |
| 2.2.5 绿 | 第20-22页 |
| 3 俄语为通用语的留学生使用颜色词的偏误分析 | 第22-27页 |
| 3.1 偏误类型 | 第22-24页 |
| 3.1.1 书写的偏误 | 第22-23页 |
| 3.1.2 搭配的偏误 | 第23页 |
| 3.1.3 理解的偏误 | 第23-24页 |
| 3.1.4 运用的偏误 | 第24页 |
| 3.2 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 | 第24-27页 |
| 3.2.1 汉语及汉文化的独特性 | 第24-25页 |
| 3.2.2 留学生母语文化的影响 | 第25页 |
| 3.2.3 对他文化的排斥 | 第25-27页 |
| 4 对外汉语颜色词的教学策略及技巧 | 第27-38页 |
| 4.1 从“字本位”“词本位”着手进行颜色词教学 | 第27-28页 |
| 4.2 字形、语音、语义、功能、文化相结合 | 第28-29页 |
| 4.3 妥善取舍教材编排 | 第29-33页 |
| 4.4 增强文化吸引力 | 第33-34页 |
| 4.5 重视对比教学 | 第34-35页 |
| 4.6 进行归类教学 | 第35-36页 |
| 4.7 调动留学生的联想能力 | 第36-38页 |
| 5 结语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附录 | 第42-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