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介词框架“从+X+方位词”偏误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8-11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目的第8-9页
    1.3 研究意义第9页
        1.3.1 学术意义第9页
        1.3.2 实际意义第9页
    1.4 研究方法第9-10页
    1.5 研究框架第10-11页
2 相关文献综述第11-16页
    2.1 与“从+X+方位词”有关的本体研究现状第11-12页
        2.1.1 句法层面第11页
        2.1.2 语义层面第11-12页
        2.1.3 语用层面第12页
    2.2 隐现研究现状第12-13页
        2.2.1 介词“从”隐现第12-13页
        2.2.2 介词框架中方位词的隐现第13页
    2.3 与“从+X+方位词”介词框架有关的偏误研究第13-16页
        2.3.1 介词“从”的偏误研究第14页
        2.3.2 介词框架中方位词的偏误研究第14-16页
3 介词框架“从+X+方位词”在汉语中的考察第16-24页
    3.1 “从+X+方位词”的句法分析第16-18页
        3.1.1 “从+X+方位词”作状语第17页
        3.1.2 “从+X+方位词”作定语第17-18页
    3.2 “从+X+方位词”的语义辨析第18-20页
        3.2.1 “从+X+方位词”表示起点义第18-19页
        3.2.2 “从+X+方位词”表示动作发生时的关涉对象第19页
        3.2.3 “从+X+方位词”表示动作的切入点和凭据第19-20页
    3.3 “从+X+方位词”的语用功能第20页
        3.3.1 话题彰显功能第20页
        3.3.2 篇章衔接功能第20页
        3.3.3 前后对比功能第20页
    3.4 “从+X+方位词”中的X分析第20-21页
    3.5 “从+X+方位词”的隐现机制第21-24页
        3.5.1 介词“从”的隐现机制第21-22页
        3.5.2 方位词的隐现机制第22-24页
4 介词框架“从+X+方位词”的偏误分析第24-32页
    4.1 调查的设计与说明第24-25页
        4.1.1 调查的目的第24页
        4.1.2 调查的对象及收发情况第24-25页
        4.1.3 调查内容及构成原因第25页
    4.2 偏误类型第25-29页
        4.2.1 与介词“从”有关的偏误类型第25-27页
        4.2.2 与方位词有关的偏误分析第27-28页
        4.2.3 介词框架的偏误第28-29页
    4.3 偏误成因第29-32页
        4.3.1 汉语本体知识的复杂性第29-30页
        4.3.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第30页
        4.3.3 母语的干扰第30页
        4.3.4 教学和环境因素第30-32页
5 相关教学及研究建议第32-35页
    5.1 树立框架意识,重视框架教学第32页
    5.2 加强教研,重视对比教学第32-33页
    5.3 针对教师教研完善语料库的建设第33-34页
    5.4 教材编写内容应更系统第34-35页
6 结语第35-36页
致谢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39页
附录第39-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有声思维法的新HSK-5级听力解答过程分析
下一篇:颜色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及教学--以重庆大学说俄语的留学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