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选题动机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动机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8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3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说明 | 第9页 |
1.4 前贤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4.1 形容词的不同重叠式研究 | 第9-11页 |
1.4.2 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的本体研究 | 第11-12页 |
1.4.3 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2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2章 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的能力考察标准 | 第14-21页 |
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17页 |
2.2 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的能力分类 | 第17-20页 |
2.2.1 本文所考察的形容词重叠式 | 第17-18页 |
2.2.2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的能力分类 | 第18-19页 |
2.2.3 双音节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的能力分类 | 第19-20页 |
2.3 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的语义考察 | 第21-28页 |
3.1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语义类型和语义指向 | 第22-24页 |
3.2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语义类型和语义指向 | 第24-27页 |
3.2.1 AABB 作状语和补语语义类型和语义指向 | 第24-26页 |
3.2.2 A 里 AB 作状语和补语语义类型和语义指向 | 第26-27页 |
3.3 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语用差异的考察 | 第28-33页 |
4.1 适用句式的差异 | 第28-29页 |
4.2 信息焦点的差异 | 第29-30页 |
4.3 篇章结构的差异 | 第30-31页 |
4.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5章 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的偏误分析 | 第33-41页 |
5.1 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的偏误类型 | 第33-34页 |
5.2 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和补语偏误原因 | 第34-39页 |
5.2.1 出现偏误的外因 | 第35-38页 |
5.2.2 出现偏误的内因 | 第38-39页 |
5.3 纠正及避免偏误的对策 | 第39-41页 |
5.3.1 教材编排方面的对策 | 第39页 |
5.3.2 教师教学方面的对策 | 第39-40页 |
5.3.3 学生学习方面的对策 | 第40-41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1-43页 |
6.1 结论 | 第41-42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