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前言 | 第11-25页 |
0.1 虾青素 | 第11-15页 |
0.1.1 虾青素的生理功能 | 第12-14页 |
0.1.2 虾青素的安全性 | 第14页 |
0.1.3 虾青素的应用 | 第14-15页 |
0.2 虾青素的来源 | 第15-21页 |
0.2.1 人工合成虾青素 | 第15-16页 |
0.2.2 利用酵母菌生产虾青素 | 第16页 |
0.2.3 利用藻类生产虾青素 | 第16-17页 |
0.2.4 从甲壳类副产品中提取虾青素 | 第17-21页 |
0.3 嗜热链球菌 | 第21-22页 |
0.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2-25页 |
0.4.1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22-23页 |
0.4.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0.4.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1 优化嗜热链球菌发酵虾头工艺及过程分析 | 第25-36页 |
1.1 引言 | 第25页 |
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1.2.1 材料与试剂 | 第25-26页 |
1.2.2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1.3 实验内容和方法 | 第26-29页 |
1.3.1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 | 第26-27页 |
1.3.2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1.3.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第28-29页 |
1.4 实验结果 | 第29-35页 |
1.4.1 标准曲线 | 第29页 |
1.4.2 优化发酵条件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第29-33页 |
1.4.3 发酵过程中酶活,脱蛋白率,氨基态氮和 pH 的变化 | 第33-35页 |
1.5 结论 | 第35-36页 |
2 虾青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 第36-49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2.2.1 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2.3 实验内容和方法 | 第38-41页 |
2.3.1 实验流程图 | 第38页 |
2.3.2 虾青素的提取方法的确定 | 第38-39页 |
2.3.3 优化提取方法 | 第39页 |
2.3.4 虾青素的纯化优化 | 第39-40页 |
2.3.5 虾青素的稳定性研究 | 第40-41页 |
2.3.6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4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2.4.1 标准曲线 | 第41页 |
2.4.2 虾青素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41-42页 |
2.4.3 虾青素的纯化优化 | 第42-44页 |
2.4.4 液相色谱结果 | 第44-45页 |
2.4.5 虾青素稳定性研究 | 第45-48页 |
2.5 结论 | 第48-49页 |
3 发酵液成分和抗氧化功能分析 | 第49-59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3.2.1 材料 | 第49页 |
3.2.2 仪器 | 第49-50页 |
3.3 实验内容和方法 | 第50-53页 |
3.3.1 氨基酸分析 | 第50-51页 |
3.3.2 甲壳素分析 | 第51-52页 |
3.3.3 发酵液中总酚含量的测定及变化分析 | 第52页 |
3.3.4 发酵液中虾青素含量的测定及变化分析 | 第52页 |
3.3.5 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52-5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3.4.1 氨基酸分析 | 第53-54页 |
3.4.2 甲壳素的表征 | 第54-56页 |
3.4.3 抗氧化物质分析 | 第56-58页 |
3.5 结论 | 第58-59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4.1 结论 | 第59-60页 |
4.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