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表格目录 | 第12-13页 |
图形目录 | 第13-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6页 |
·口译系统研究的瓶颈 | 第21-25页 |
·口译心智活动与概念整合思维 | 第25-27页 |
·问题的聚焦及基本假设 | 第27-30页 |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本研究的框架布局 | 第32-36页 |
第二章 口译思维过程研究概况 | 第36-67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国内外口译思维过程研究回顾 | 第37-46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37-41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41-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口译思维过程模式研究 | 第46-59页 |
·翻译描写模式 | 第46-49页 |
·多任务处理模式 | 第49-53页 |
·多元运作模式 | 第53-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口译思维过程模式研究方法论 | 第59-65页 |
·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 第59-62页 |
·本研究的解决办法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第三章 口译思维过程的概念体系 | 第67-107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口译思维过程的语言观 | 第68-80页 |
·开放系统视角的语言游戏 | 第68-75页 |
·口译思维过程参与规则 | 第75-80页 |
·口译思维过程的心智观 | 第80-94页 |
·心智与概念 | 第81-84页 |
·口译思维过程的主体间性 | 第84-89页 |
·关联与口译 | 第89-94页 |
·口译思维过程的整合观 | 第94-105页 |
·渗透于人类心智体验的概念整合 | 第95-99页 |
·概念整合理论对解释口译思维过程的不足 | 第99-102页 |
·口译概念整合思维 | 第102-105页 |
·结语 | 第105-107页 |
第四章 认知流程及其操纵表征 | 第107-153页 |
·引言 | 第107-108页 |
·口译概念整合中的意义协商 | 第108-121页 |
·概念整合:组构、压缩、优化 | 第109-112页 |
·意义协商原则 | 第112-121页 |
·口译认知流程的基本单位及其成分表征 | 第121-142页 |
·源语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 第122-124页 |
·感知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 第124-126页 |
·关联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 第126-129页 |
·语境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 第129-132页 |
·理解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 第132-135页 |
·记忆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 第135-138页 |
·译入语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 第138-142页 |
·口译概念化网络的输入维度 | 第142-151页 |
·语言维度 | 第143-146页 |
·交际维度 | 第146-148页 |
·经验维度 | 第148-151页 |
·结语 | 第151-153页 |
第五章 模式推导 | 第153-183页 |
·引言 | 第153-154页 |
·口译思维过程的系统运动机理 | 第154-157页 |
·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 | 第154-156页 |
·口译概念整合自组织运动 | 第156-157页 |
·口译认知运作的模式表征 | 第157-162页 |
·系统指导原则 | 第157-160页 |
·三阶合成模式 | 第160-162页 |
·基本理论假说 | 第162-180页 |
·前知识突显假说 | 第163-170页 |
·双重语境连通假说 | 第170-174页 |
·言效契合假说 | 第174-180页 |
·研究问题与初步预测 | 第180-181页 |
·结语 | 第181-183页 |
第六章 考察设计及变量赋值 | 第183-210页 |
·引言 | 第183-184页 |
·研究样本选择 | 第184-190页 |
·受试人员 | 第184-186页 |
·考察材料 | 第186-190页 |
·数据采集过程 | 第190-195页 |
·准备工作 | 第190-192页 |
·录音、访谈及问卷调查 | 第192-193页 |
·录音转写及样本标注 | 第193-195页 |
·假设、数据处理及变量描写 | 第195-203页 |
·假设形成 | 第195-198页 |
·数据处理 | 第198-200页 |
·变量描述 | 第200-203页 |
·变量赋值及假设检验 | 第203-208页 |
·变量赋值 | 第204-206页 |
·假设检验 | 第206-208页 |
·结语 | 第208-210页 |
第七章 意义协商对口译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 第210-238页 |
·引言 | 第210-211页 |
·赋值结果以及样本的概念化分类 | 第211-220页 |
·对数据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213-217页 |
·描述性特征与范畴类型 | 第217-220页 |
·前知识突显对口译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 第220-224页 |
·信息实现值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220-223页 |
·对假设1和假设2的讨论 | 第223-224页 |
·语境构建对口译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 第224-230页 |
·环境值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225-228页 |
·对假设3和假设4的讨论 | 第228-230页 |
·主体间性运作对口译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 第230-235页 |
·策略值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230-233页 |
·对假设5和假设6的检验 | 第233-235页 |
·检验结果小结 | 第235-238页 |
第八章 结果阐释:架构、方式与类型取向 | 第238-254页 |
·引言 | 第238-239页 |
·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构建 | 第239-245页 |
·对总体架构的论证 | 第239-242页 |
·口译思维过程的制约原则 | 第242-245页 |
·考察结果对口译概念整合思维的解释力 | 第245-249页 |
·结构要素与概念化运作 | 第246-247页 |
·功能要素与概念化运作 | 第247-249页 |
·认知分类:讨论与启示 | 第249-252页 |
·结语 | 第252-254页 |
第九章 总结 | 第254-268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涵陈述及研究结论 | 第254-258页 |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258-264页 |
·理论意义 | 第258-263页 |
·实践意义 | 第263-264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264-265页 |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265-268页 |
参考文献 | 第268-279页 |
附录 | 第279-295页 |
附录1 口译实验部分源语文本 | 第279-282页 |
附录2 口译实验部分录音转写样本 | 第282-289页 |
附录3 环境访谈结果录入表例 | 第289-290页 |
附录4 主体性策略调查表 | 第290-291页 |
附录5 国内口译研究文献数据统计 | 第291-295页 |
Summary | 第295-3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