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语言学论文--写作学与修辞学论文--翻译学论文

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在翻译活动与价值实现的交合点上

致谢第1-5页
Acknowledgements第5-6页
摘要第6-10页
Abstract第10-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62页
   ·“重译世俗化取向”题义第18-23页
   ·本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3-37页
     ·本文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第23-31页
     ·研究对象的定位第31-34页
     ·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第34-36页
     ·研究方法和论证过程、分析工具第36-37页
   ·本题研究文献回顾第37-49页
     ·重译描述的前研究第40-45页
     ·重译理论的前研究第45-47页
     ·重译应用的前研究第47-49页
   ·本研究的理论支持第49-58页
     ·互文性理论与重译文本研究第49-51页
     ·译文“明晰化假说”与译文形式世俗化第51-54页
     ·文本“改写”与重译世俗取值第54-58页
   ·“重译世俗化取向”论题框架第58-62页
第二章 重译内容的世俗化取向第62-90页
   ·重译内容的世俗化进程第62-74页
     ·翻译意识形态的世俗化指向第63-70页
     ·翻译题材的世俗化为用第70-74页
   ·重译内容的世俗主张——厚译第74-90页
     ·原文本内容理解层面的“深度”阐释第75-80页
     ·重写中表达层面的深度翻译第80-90页
第三章 重译规范的世俗化取向第90-124页
   ·“翻译规范”与重译规范本质第90-95页
     ·翻译规范的概念内涵第90-93页
     ·翻译规范的动变第93-95页
   ·重译规范的世俗演变第95-108页
     ·翻译原则的世俗化流变第95-106页
     ·翻译研究的普遍性探讨第106-108页
   ·重译规范在语言文化上的世俗化第108-124页
     ·语言结构表层的呈现第110-118页
     ·文化层面的呈现第118-121页
     ·“陌生化”追求和“入世”向度第121-124页
第四章 重译形态的世俗化取向第124-152页
   ·重译形态的客观存在第124-131页
     ·深度翻译理论在重译形态取向上的应用第124-127页
     ·多译本、全译本、主文本、副文本的概念介入第127-131页
   ·重译的历时演生第131-143页
     ·译文本构成的演变历史第132-140页
     ·译文本时域的结构方式第140-143页
   ·重译的共时衍生第143-152页
     ·重译共生中的语境景观第143-146页
     ·重译演生后的效果差异第146-152页
第五章 重译主体的世俗化取向第152-220页
   ·重译主体世俗之旅第152-154页
   ·重译主体群一:本土译家与外域汉学译家第154-177页
     ·两译名著之改写第155-158页
     ·《红楼梦》小说两译比对第158-170页
     ·《茶馆》话剧两译比对第170-177页
   ·重译主体群二:文学家翻译与学者型翻译第177-196页
     ·《快乐王子集》童话两译比对第179-185页
     ·《尤利西斯》现代小说两译比对第185-193页
     ·剧作家实践戏剧翻译第193-196页
   ·重译主体群三:女性翻译与男性翻译第196-211页
     ·两译作品文风笔法的摹拟传达第198-204页
     ·两译作品人物形象的重塑再现第204-211页
   ·重译主体另类第211-220页
     ·重译另类一:作者自行翻译第211-215页
     ·重译另类二:译者自我修订第215-220页
第六章 重译评判的世俗化取向第220-250页
   ·多译文本语体风格评判第220-239页
     ·重译散文突出闲适性第223-227页
     ·重译戏剧突出娱乐性第227-232页
     ·重译小说突出实验性第232-234页
     ·重译诗歌突出象似性第234-239页
   ·重译文本审美世俗取向第239-250页
     ·意象和形象的真切再现第241-243页
     ·意义与情趣的巧妙取舍第243-250页
第七章 结语第250-259页
   ·重译本体的合时入世动机第251-254页
     ·译本是个体经验的应世重写第252-254页
     ·重译是主体意向的世俗选择第254页
   ·“重译世俗化取向”论题研究延伸第254-259页
     ·文学重译模式探讨第255-257页
     ·“重译世俗化取向”研究价值第257-259页
参考文献第259-266页
附录第266-276页
 附录1 《兰亭集序》一文多译第266-269页
 附录2 《丑奴儿》多种译文第269-272页
 附录3 论文中涉及的多译文本列举第272-276页
Summary第276-291页

论文共2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
下一篇:基于与汉语介词短语“在……上”之比较的英语介词on的认知语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