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0页 |
1.1 藜麦概述 | 第14-17页 |
1.1.1 藜麦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 第14-16页 |
1.1.2 藜麦中的功能成分 | 第16-17页 |
1.1.3 藜麦籽粒食用加工 | 第17页 |
1.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第17-18页 |
1.2.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概述 | 第17页 |
1.2.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作物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 Lunasin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3.1 Lunasin概述 | 第18页 |
1.3.2 Lunasin的活性研究 | 第18页 |
1.3.3 其他植物中lunasin的研究报道 | 第18页 |
1.4 立题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藜麦品质研究 | 第20-40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9页 |
2.3.1 国内藜麦主要营养与功能成分含量分析 | 第24-28页 |
2.3.2 国外地区藜麦主要营养与功能成分含量分析 | 第28-29页 |
2.3.3 国内外地区藜麦主要营养比较 | 第29-34页 |
2.3.4 国内外藜麦中皂苷分析 | 第34-39页 |
2.4 结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藜麦品质性状近红外快速检测方法建立 | 第40-46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0页 |
3.2.3 化学值测定实验方法 | 第40页 |
3.2.4 近红外光谱的扫描以及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3.3.1 藜麦品质性状化学方法测定结果 | 第41页 |
3.3.2 藜麦粉末的近红外光谱 | 第41-42页 |
3.3.3 藜麦品质性状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模型建立与优化 | 第42-44页 |
3.4 结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藜麦中lunasin对 3T3-L1细胞脂肪抑制作用研究 | 第46-58页 |
4.1 前言 | 第4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6-47页 |
4.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7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4.3.1 藜麦中lunasin的定性定量 | 第50-52页 |
4.3.2 藜麦中lunasin对 3T3-L1细胞脂肪生成的抑制作用 | 第52-56页 |
4.4 结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藜麦冲调粉的配方优化 | 第58-65页 |
5.1 前言 | 第5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8-59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5.2.3.1 加工步骤 | 第59页 |
5.2.3.2 藜麦挤压膨化 | 第59页 |
5.2.3.3 径向膨化率测定 | 第59页 |
5.2.3.4 藜麦冲调粉复配后的感官评价 | 第59-60页 |
5.2.4 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5.3.1 藜麦挤压膨化温度以及含水量确定 | 第61页 |
5.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5.3.3 正交试验结果 | 第62-64页 |
5.3.4 验证实验 | 第64页 |
5.4 结论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5-66页 |
6.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创新点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