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2.1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1.2.1.1 学习动机的理论基础及分类 | 第9-12页 |
1.2.1.2 国外关于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1.3 国内关于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1.4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2.1.5 印尼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 | 第16页 |
1.2.2 “汉语桥”比赛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3 质性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8-22页 |
1.3.1 主要研究的问题 | 第18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8-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4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参赛学生学习动机的动态研究 | 第22-49页 |
2.1 “汉语桥”比赛培训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记录与分析 | 第22-36页 |
2.1.1 “汉语桥”比赛培训前 | 第22-23页 |
2.1.2 培训初期 | 第23-24页 |
2.1.3 培训中期 | 第24-34页 |
2.1.3.1 中国文化和语言知识测试部分 | 第24-25页 |
2.1.3.2 自由演讲部分 | 第25-32页 |
2.1.3.3 中华文化技能展示部分 | 第32-34页 |
2.1.4 培训后期 | 第34-35页 |
2.1.5 “汉语桥”比赛后 | 第35-36页 |
2.2 参赛选手学习动机类型变化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第36-40页 |
2.2.1 培训前 | 第36页 |
2.2.2 培训初期 | 第36-37页 |
2.2.2.1 近景动机 | 第36-37页 |
2.2.2.2 外部动机 | 第37页 |
2.2.2.3 工具型动机 | 第37页 |
2.2.3 培训中期 | 第37-38页 |
2.2.3.1 任务性动机 | 第37-38页 |
2.2.3.2 结果性动机 | 第38页 |
2.2.4 培训后期 | 第38-39页 |
2.2.4.1 成就性动机 | 第38页 |
2.2.4.2 内在动机 | 第38-39页 |
2.2.5 比赛结束后 | 第39-40页 |
2.2.5.1 归因 | 第39页 |
2.2.5.2 融合性动机 | 第39-40页 |
2.3 比赛成绩分析、赴华留学生反馈以及学习动机动态变化图 | 第40-42页 |
2.3.1 比赛成绩及分析 | 第40-41页 |
2.3.2 来华留学生反馈表 | 第41页 |
2.3.3 学习动机动态变化 | 第41-42页 |
2.4 参赛选手培训方案设计 | 第42-49页 |
第三章 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分析 | 第49-57页 |
3.1 选择动机与“以赛促学”策略 | 第49-51页 |
3.2 执行动机与“以赛代学”策略 | 第51-52页 |
3.3 执行动机与“以赛带学”策略 | 第52-54页 |
3.4 动机回顾与“以赛促思”策略 | 第54-57页 |
第四章 结论和余论 | 第57-60页 |
4.1 结论 | 第57页 |
4.2 余论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