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调味品的生产论文--食用香料、香精论文

含硫香料对革兰氏阳性致病菌的抑制及毒力基因的调控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综述第11-19页
    1.1 前言第11-12页
    1.2 含硫香料第12-14页
        1.2.1 含硫香料概述第12页
        1.2.2 含硫香料的主要类型第12-13页
        1.2.3 异硫氰酸酯类香料第13页
        1.2.4 硫醚类香料第13-14页
        1.2.5 含硫香料发展前景第14页
    1.3 革兰氏阳性菌概述第14-16页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第14-15页
            1.3.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特性及形态学特征第14-15页
            1.3.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第15页
            1.3.1.3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机理第15页
        1.3.2 单增李斯特菌第15-16页
            1.3.2.1 单增李斯特菌概述第15页
            1.3.2.2 单增李斯特菌形态特征第15-16页
            1.3.2.3 单增李斯特菌的培养特性第16页
            1.3.2.4 单增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第16页
            1.3.2.5 单增李斯特菌致病性第16页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第16-18页
        1.4.1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基因第16-17页
        1.4.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其它毒力基因第17-18页
            1.4.2.1 α-溶血毒素第17页
            1.4.2.2 肠毒素第17页
            1.4.2.3 凝固酶第17-18页
            1.4.2.4 粘附素第18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含硫香料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活性研究第19-31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19-22页
        2.1.1 实验样品第19-21页
            2.1.1.1 异硫氰酸酯类香料第19-20页
            2.1.1.2 硫醚类香料第20-21页
        2.1.2 实验菌株第21页
        2.1.3 主要试剂第21页
        2.1.4 主要仪器第21-22页
        2.1.5 培养基的配制第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2.1 样品处理第22页
        2.2.2 菌株活化及培养第22-23页
            2.2.2.1 菌株活化第22页
            2.2.2.2 菌株培养第22-23页
        2.2.3 抑菌圈的检测第23页
        2.2.4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检测第23页
        2.2.5 统计分析第2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3-29页
        2.3.1 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活性第23-26页
            2.3.1.1 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第24-25页
            2.3.1.2 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第25-26页
        2.3.2 硫醚类香料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活性第26-28页
            2.3.2.1 硫醚类香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第27-28页
            2.3.2.2 硫醚类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第28页
        2.3.3 异硫氰酸酯类香料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第28-29页
        2.3.4 硫醚类香料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第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含硫香料对革兰氏阳性菌动力学的调节作用第31-36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1页
        3.1.1 实验样品第31页
        3.1.2 实验菌株第31页
        3.1.3 主要试剂第31页
        3.1.4 主要仪器第31页
        3.1.5 培养基的配制第31页
    3.2 实验方法第31-32页
        3.2.1 样品处理第31-32页
        3.2.2 菌种活化及培养第32页
        3.2.3 含硫香料作用下供试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2-35页
        3.3.1 异硫氰酸苄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第32-33页
        3.3.2 异硫氰酸苄酯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第33页
        3.3.3 二烯丙基二硫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第33-34页
        3.3.4 二烯丙基二硫醚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第34-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含硫香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nuc表达的调控第36-53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36-38页
        4.1.1 实验样品第36页
        4.1.2 实验菌株第36页
        4.1.3 主要试剂第36-37页
        4.1.4 主要仪器第37-38页
        4.1.5 培养基的配制第38页
    4.2 实验方法第38-41页
        4.2.1 样品处理第38页
        4.2.2 菌株活化及培养第38页
            4.2.2.1 菌株活化第38页
            4.2.2.2 菌株培养第38页
        4.2.3 细菌总DNA提取及检测第38页
            4.2.3.1 DNA提取第38页
            4.2.3.2 DNA检测第38页
        4.2.4 引物特异性检测第38-39页
            4.2.4.1 引物合成第38-39页
            4.2.4.2 PCR扩增第39页
        4.2.5 细菌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第39页
            4.2.5.1 RNA提取第39页
            4.2.5.2 RNA质量检测第39页
        4.2.6 cDNA合成第39-40页
        4.2.7 引物适用性检测第40-41页
            4.2.7.1 荧光引物合成第40页
            4.2.7.2 荧光定量PCR第40-41页
        4.2.8 含硫香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1页
        4.2.9 统计分析第4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1-52页
        4.3.1 DNA的检测第41-42页
        4.3.2 引物特异性检测第42页
        4.3.3 RNA的提取结果及检测第42-43页
        4.3.4 引物适用性检测第43-46页
            4.3.4.1 16S rRNA扩增曲线的制备第43-44页
            4.3.4.2 16S rRNA标准曲线的建立第44-45页
            4.3.4.3 16S rRNA熔解曲线的建立第45-46页
        4.3.5 含硫香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nuc表达的影响第46-52页
            4.3.5.1 异硫氰酸苄酯(BZITC)对nuc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6-49页
            4.3.5.2 二烯丙基二硫醚(DADS)对nuc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9-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致谢第59-60页
附录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星堆青铜器造型艺术元素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笔头加工车床数控化改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