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山西老陈醋简介 | 第9-11页 |
1.1.1 山西老陈醋生产工艺简介 | 第9-10页 |
1.1.2 山西老陈醋的风味形成途径及来源 | 第10-11页 |
1.2 山西老陈醋的催陈 | 第11-13页 |
1.2.1 自然陈酿 | 第11页 |
1.2.2 人工催陈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 山西老陈醋的澄清 | 第13-14页 |
1.3.1 浑浊沉淀的原因 | 第13页 |
1.3.2 澄清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共固定化酶及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 第14-16页 |
1.4.1 酶固定化的方法及载体材料 | 第14-15页 |
1.4.2 共固定化酶 | 第15页 |
1.4.3 共固定化酶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5 酯化酶与糖化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5.1 酯化酶的应用 | 第16页 |
1.5.2 糖化酶的应用 | 第16页 |
1.6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6-18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试验原料 | 第18页 |
2.2 试验设备 | 第18页 |
2.3 试验试剂 | 第18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18-24页 |
2.4.1 试剂的配置 | 第18-19页 |
2.4.2 游离酶活力测定 | 第19页 |
2.4.3 固定化酶活力的测定 | 第19页 |
2.4.4 固定化酶机械强度的测定 | 第19页 |
2.4.5 酶活回收率和相对活力的计算 | 第19-20页 |
2.4.6 山西老陈醋香气成分的测定 | 第20页 |
2.4.7 山西老陈醋澄清度的测定 | 第20页 |
2.4.8 山西老陈醋各项指标的测定 | 第20页 |
2.4.9 共固定化酶的制备 | 第20页 |
2.4.10 共固定化条件的优化设计 | 第20-22页 |
2.4.11 共固定化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22-23页 |
2.4.12 共固定化酶作用于新醋的工艺条件设计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7页 |
3.1 新醋理化指标的分析结果 | 第24-25页 |
3.2 共固定化载体及共固定化方法的选择 | 第25-26页 |
3.3 酯化酶和糖化酶共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 第26-34页 |
3.3.1 复合凝胶浓度对共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2 凝胶比例(SA:黄原胶)对共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3 酯化酶液浓度对共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4 糖化酶液浓度对共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5 吸附时间对共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6 氯化钙浓度对共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7 固化时间对共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8 正交试验优化固定化工艺条件 | 第33-34页 |
3.4 共固定化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34-37页 |
3.4.1 共固定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 | 第34-35页 |
3.4.2 共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 | 第35页 |
3.4.3 共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 | 第35-36页 |
3.4.4 共固定化酶的操作稳定性 | 第36-37页 |
3.5 共固定化酶作用于新醋的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37-38页 |
3.5.1 共固定化酶添加量对新醋的影响 | 第37页 |
3.5.2 处理时间对新醋的影响 | 第37-38页 |
3.6 响应面优化共固定化酶作用食醋工艺条件 | 第38-44页 |
3.6.1 模型建立及显著性检验 | 第38-41页 |
3.6.2 响应面因素交互作用及优化结果 | 第41-44页 |
3.7 共固定化酶对山西老陈醋香气成分的影响 | 第44-47页 |
3.8 处理前后醋液常规指标变化 | 第47页 |
4 讨论 | 第47-48页 |
4.1 共固定化载体和共固定化方法的选择 | 第47-48页 |
4.2 酯化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48页 |
4.3 酯化酶、糖化酶在山西老陈醋中的应用 | 第48页 |
5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Abstract | 第54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