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本选题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本科留学生现当代文学课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现当代文学课教材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 | 第15-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本科留学生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意义 | 第17-20页 |
一、利于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 | 第17-18页 |
(一)了解现当代文化 | 第17页 |
(二)了解现当代社会面貌 | 第17-18页 |
二、利于留学生能力的培养 | 第18-20页 |
(一)语言交际能力 | 第18页 |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18-19页 |
(三)写作能力的培养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本科留学生现当代文学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0-24页 |
一、现当代文学课教材分析 | 第20-22页 |
(一)《留学生中国文学读本》分析 | 第20-21页 |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分析 | 第21页 |
(三)《汉语·纵横: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赏析教程》分析 | 第21-22页 |
二、现当代文学课程情况调查 | 第22-24页 |
(一)留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 第22-23页 |
(二)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本科留学生现当代文学课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一、教学观念略显模糊 | 第24页 |
(一)教学对象混淆 | 第24页 |
(二)教学方法模糊 | 第24页 |
二、教材选篇内容较为陈旧 | 第24-25页 |
(一)选篇内容陈旧 | 第25页 |
(二)缺少新世纪文学作品 | 第25页 |
三、教师教学积极性缺乏 | 第25-26页 |
(一)教学态度不够积极 | 第25-26页 |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 第26页 |
四、学生主动性不够 | 第26-28页 |
(一)文学作品复杂导致兴趣低 | 第26-27页 |
(二)文化差异导致无共鸣感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本科留学生现当代文学课教学问题的对策 | 第28-35页 |
一、筛选增补新的当代文学选篇 | 第28-29页 |
(一)筛选内容新的当代文学选篇 | 第28-29页 |
(二)增补新世纪以来的当代文学选 | 第29页 |
二、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 第29-32页 |
(一)语、微、思及三者结合 | 第29-30页 |
(二)创设课堂交际环境 | 第30页 |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 | 第30-31页 |
(四)注重文化对比的教学方法 | 第31页 |
(五)采取串联式教学方法 | 第31-32页 |
三、教学实例 | 第32-35页 |
(一)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例 | 第32-33页 |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分析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多方面评价本科留学生现当代文学课的学习效果 | 第35-38页 |
一、阅读为主的评价 | 第35-36页 |
(一)提高了留学生阅读积极性 | 第35页 |
(二)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 | 第35-36页 |
二、交际能力为主的评价 | 第36-38页 |
(一)以语言交际为主的评价 | 第36页 |
(二)以跨文化交际为主的评价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 一 | 第42-45页 |
附录 二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4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