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语言学论文--写作学与修辞学论文--翻译学论文

佛典汉译传统研究--从支谦到玄奘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6-19页
     ·佛典汉译研究第16-17页
     ·翻译传统研究第17-19页
   ·研究目标、意义与方法第19-20页
     ·目标和意义第19页
     ·研究方法第19-20页
   ·基本观点、创新之处及研究内容第20-22页
     ·基本观点第20页
     ·创新之处第20页
     ·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传统第22-27页
   ·传统的内涵、特性和外延第22-26页
   ·佛典汉译传统的研究思路第26-27页
第三章 佛典汉译思想发展的主线——“文质之争”第27-130页
   ·佛教传播我国的最初时间和最早的佛典汉译作品第28-39页
     ·佛教传播我国的最初时间第28-35页
     ·最早的佛典汉译作品第35-39页
   ·从头说起:文质概念的出处、演变和厘定第39-50页
     ·文质概念的出处第39-43页
     ·文质概念的演变第43-46页
     ·佛典汉译文质概念的厘定第46-50页
   ·回归历史:解读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第50-108页
     ·《法句经序》——拉开佛典汉译“文质之争”的帷幕第50-57页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及其文质思想第57-85页
     ·从五条文献看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第85-94页
     ·释慧远“厥中论”和释僧祜“质文允正”的文质思想第94-102页
     ·玄奘“新译”是“文质之争”的结果第102-108页
   ·佛典汉译“文质之争”与意译、直译之争的对比研究第108-130页
     ·佛典汉译“文质之争”与意译、直译之争的出处和内涵第108-110页
     ·佛典汉译“文质之争”与意译、直译之争的争论过程第110-121页
     ·佛典汉译“文质之争”与意译、直译之争的历史交集第121-130页
第四章 佛典汉译的信念——“文以明道”第130-146页
   ·“文以明道”的出处、演变和发展第130-140页
     ·“文以明道”的出处第130-135页
     ·“文以明道”的演变和发展第135-139页
     ·“文以明道”中“文”与“道”的内涵和关系第139-140页
   ·“文以明道”是佛典汉译的信念第140-146页
     ·安世高开辟佛典汉译“文以明道”的道路第140-141页
     ·“文以明道”成为评判译文是否成功的首要准则第141-143页
     ·鸠摩罗什翻译“诚实誓”——“文以明道”的表现第143页
     ·释彦琮对译者的“八备”要求——“文以明道”的发展第143-146页
第五章 佛典汉译的方式——合作翻译第146-167页
   ·佛典汉译初期外国人主译的私人合作第147-150页
   ·佛典汉译中期中外人共译的译场合作第150-160页
     ·释道安、赵政主持的译场第150-154页
     ·鸠摩罗什主持的译场第154-160页
   ·佛典汉译盛期本国人主译的译场合作——以玄奘译场为例第160-167页
第六章 佛典汉译的文章学翻译传统及其历史回音第167-204页
   ·从文章到文章学第167-183页
     ·文章第167-169页
     ·文章学第169-183页
   ·佛典汉译的文章学翻译传统构建第183-197页
     ·“文质之争”是佛典汉译文章学翻译传统的表征第183-187页
     ·“文以明道”是佛典汉译文章学翻译传统的内核第187-193页
     ·合作翻译是佛典汉译文章学翻译传统的成因第193-197页
   ·严复的“信、达、雅”——文章学翻译传统的历史回音第197-204页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源自我国古代的文章学第197-199页
     ·严复采用的“达旨”翻译方法源自我国古代的文章学第199-201页
     ·文章学翻译传统的标准话语:文章正轨即译事楷模第201-204页
第七章 结语第204-209页
   ·佛典汉译的文章学翻译传统有待传承第204-206页
   ·佛典汉译的文章学翻译传统是一种译学范式第206-207页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207-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22页
后记第222页

论文共2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魏晋六朝与晚期罗马的文化语言活动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