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缩略语 | 第5-9页 |
第1章 微生物拮抗真菌和清除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真菌毒素的污染 | 第9-11页 |
·黄曲霉毒素在食物链中的污染 | 第9页 |
·赭曲霉毒素A在食物链中的污染 | 第9-11页 |
·玉米赤霉烯酮在食物、饲料中的污染 | 第11页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食品、饲料中的污染 | 第11页 |
·展青霉素在食品中的污染 | 第11页 |
·伏马毒素在食品、饲料中的污染 | 第11页 |
·微生物的抗真菌活性 | 第11-15页 |
·微生物对真菌的拮抗作用 | 第11页 |
·微生物对真菌毒素的清除作用 | 第11-15页 |
·展望 | 第15-16页 |
第2章 清除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菌株的初筛 | 第16-26页 |
·前言 | 第16-1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菌株 | 第17-1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18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18-19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19页 |
·菌体的活化 | 第19-20页 |
·DON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0-21页 |
·清除DON菌株的初筛 | 第2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5页 |
·抗原包被浓度和抗体稀释倍数的确定 | 第21-22页 |
·DON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 | 第22-23页 |
·清除DON菌株的初筛 | 第23-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清除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菌株的复筛 | 第26-33页 |
·前言 | 第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6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MRS培养液对检测的干扰分析 | 第27页 |
·清除DON益生菌菌株的复筛 | 第27-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DON在MRS培养液和PBS中的标准曲线的比较 | 第28-29页 |
·MRS培养液pH值和浓度对检测的干扰分析 | 第29-30页 |
·MRS培养液稀释倍数的选择 | 第30-31页 |
·清除DON益生菌菌株的复筛结果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枯草芽孢杆菌ZZ和地衣芽孢杆菌DY清除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条件的优化 | 第33-40页 |
·前言 | 第33-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4页 |
·枯草芽孢杆菌ZZ和地衣芽孢杆菌DY的生长曲线 | 第34页 |
·枯草芽孢杆菌ZZ和地衣芽孢杆菌DY清除DON条件的优化 | 第34-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枯草芽孢杆菌ZZ和地衣芽孢杆菌DY的生长曲线 | 第35-36页 |
·共培养时间对芽孢杆菌清除DON的影响 | 第36-38页 |
·共培养温度对芽孢杆菌清除DON的影响 | 第38页 |
·共培养振荡转速对芽孢杆菌清除DON的影响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芽孢杆菌清除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机理分析 | 第40-44页 |
·前言 | 第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40页 |
·芽孢杆菌清除DON的作用组分的确定 | 第40-41页 |
·上清液清除DON最适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41页 |
·加热及蛋白酶处理对上清液清除DON的影响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3页 |
·芽孢杆菌清除DON的作用组分的确定 | 第41-42页 |
·上清液清除DON最适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42页 |
·加热处理对上清液清除DON的影响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5页 |
·全文总结 | 第44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44页 |
·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个人介绍 | 第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