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引言 | 第15-23页 |
1 真菌毒素的危害及污染点 | 第15-16页 |
2 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薄层色谱(TLC) | 第16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16-17页 |
·气相色谱(GC) | 第17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7页 |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和毛细管电动色谱配激发光子束荧光检测 | 第17-18页 |
3 免疫亲和柱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18-19页 |
4 真菌毒素脱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物理方法 | 第19-20页 |
·化学方法 | 第20页 |
·生物降解法 | 第20-21页 |
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6 本论文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一章 赭曲霉毒素A检测方法的确立 | 第23-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试剂和材料 | 第24-25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实验原理 | 第25页 |
·试样的制备与提取 | 第25-26页 |
·净化 | 第26页 |
·洗脱 | 第26页 |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2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提取液的选择 | 第26-27页 |
·净化条件的选择 | 第27页 |
·洗脱液的选择 | 第27-28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28-29页 |
·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28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28页 |
·色谱条件 | 第28-29页 |
·线性范围 | 第29-30页 |
·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第30-34页 |
·检出限(LOD)及测定低限(LOQ) | 第34-35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T-2毒素检测方法的确立 | 第36-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试剂和材料 | 第37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37-38页 |
·实验步骤 | 第38-39页 |
·实验原理 | 第38页 |
·试样的制备与提取 | 第38页 |
·净化 | 第38页 |
·洗脱 | 第38-39页 |
·衍生 | 第39页 |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3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提取液的选择 | 第39-40页 |
·净化条件的选择 | 第40页 |
·洗脱液的选择 | 第40-41页 |
·衍生化条件的优化 | 第41-42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42-43页 |
·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42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2页 |
·色谱条件 | 第42-43页 |
·分析结果的计算 | 第43页 |
·线性范围 | 第43-44页 |
·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第44-48页 |
·检出限(LOD)及测定低限(LOQ) | 第48-49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确立 | 第50-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试剂和材料 | 第51-52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实验原理 | 第52页 |
·试样的制备与提取 | 第52-53页 |
·净化 | 第53页 |
·洗脱 | 第53页 |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5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提取液的选择 | 第53-54页 |
·净化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 第54页 |
·洗脱液的选择 | 第54-55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55-56页 |
·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55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55页 |
·色谱条件 | 第55-56页 |
·线性范围 | 第56-57页 |
·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第57页 |
·检出限(LOD)及测定低限(LOQ) | 第57-62页 |
·检出限(LOD)及测定低限(LOQ) | 第62-63页 |
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4-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试剂和材料 | 第64-65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实验原理 | 第65-66页 |
·试样的制备与提取 | 第66页 |
·净化 | 第66页 |
·洗脱 | 第66页 |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66-6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7-78页 |
·提取液的选择 | 第67页 |
·净化条件的选择 | 第67页 |
·洗脱液的选择 | 第67-68页 |
·免疫亲和柱的吸附容量 | 第68-69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69-71页 |
·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69页 |
·色谱柱的选择 | 第69-70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70-71页 |
·柱温的确定 | 第71页 |
·色谱条件 | 第71页 |
·线性范围 | 第71-72页 |
·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第72-77页 |
·检出限(LOD)及测定低限(LOQ) | 第77-78页 |
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赭曲霉毒素A的酵母脱除方法的研究 | 第79-8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0-81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80页 |
·HPLC实验条件 | 第80页 |
·红发夫酵母对OTA脱除实验 | 第80-81页 |
·培养时间对OTA降解的影响 | 第80页 |
·温度对OTA降解的影响 | 第80页 |
·温度对菌株的影响 | 第80-81页 |
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81-83页 |
·红发夫酵母对OTA的脱除作用 | 第81页 |
·红发夫酵母对OTA脱除实验 | 第81-83页 |
·培养时间对OTA降解的影响 | 第81-82页 |
·温度对OTA降解的影响 | 第82页 |
·温度对菌株的影响 | 第82-83页 |
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