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人体微生物群与人体微生态 | 第10-11页 |
1.2 口腔微生物群 | 第11-12页 |
1.3 肠道微生物群 | 第12-13页 |
1.4 微生物群的研究方法与工具 | 第13-17页 |
1.4.1 基因组测序 | 第13-14页 |
1.4.2 QIIME分析软件 | 第14页 |
1.4.3 AI-2/luxS群体感应系统 | 第14-15页 |
1.4.4 持家基因 | 第15页 |
1.4.5 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RT-PCR) | 第15-16页 |
1.4.6 细菌共培养技术 | 第16-17页 |
1.5 益生菌简介 | 第17-19页 |
1.5.1 益生菌的益生作用与发展趋势 | 第17页 |
1.5.2 几种益生菌的介绍 | 第17-19页 |
1.6 本研究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意义 | 第19-22页 |
1.6.1 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6.3 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唾液微生物与饮食习惯关联研究 | 第22-39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1 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2.2 试剂与耗材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2.3.1 问卷调查及采样对象 | 第23-25页 |
2.3.2 唾液样本采集 | 第25页 |
2.3.3 DNA提取 | 第25-26页 |
2.3.4 16S rRNA基因扩增及高通量测序 | 第26-27页 |
2.3.5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8-38页 |
2.4.1 唾液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28-29页 |
2.4.2 唾液细菌种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 第29-32页 |
2.4.3 唾液细菌种群结构 | 第32-35页 |
2.4.4 样品的聚类与主成分分析及物种进化树 | 第35-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肠道益生菌的共培养研究 | 第39-67页 |
3.1 前言 | 第39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9-41页 |
3.2.1 实验菌的筛选和培养基 | 第39-40页 |
3.2.2 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3.2.3 药品与耗材 | 第4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1-53页 |
3.3.1 筛选菌株 | 第41-42页 |
3.3.2 活化培养 | 第42页 |
3.3.3 细菌基因组的抽提 | 第42-43页 |
3.3.4 PCR扩增 | 第43-44页 |
3.3.5 生长动力学曲线 | 第44页 |
3.3.6 实验菌株标准曲线 | 第44-45页 |
3.3.7 Nissle 1917平板计数 | 第45-46页 |
3.3.8 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实验 | 第46-5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3-66页 |
3.4.1 筛选菌株预实验 | 第53-58页 |
3.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8-60页 |
3.4.3 生长动力学曲线绘制 | 第60页 |
3.4.4 筛选培养基的检验和筛选培养实验 | 第60-62页 |
3.4.5 RT-PCR实验 | 第62-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创新点与展望 | 第67-69页 |
4.1 创新点 | 第67页 |
4.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