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黑果枸杞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1.1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3-14页 |
1.1.2 活性成分研究 | 第14-17页 |
1.2 体外抗氧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2.1 体外化学抗氧化方法分类 | 第17-19页 |
1.2.2 体外细胞抗氧化评价方法 | 第19-21页 |
1.3 黑果枸杞冲泡工艺和挥发性组分研究 | 第21-23页 |
1.3.1 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方法 | 第21-22页 |
1.3.2 挥发性成分的鉴定与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黑果枸杞的活性成分测定 | 第24-34页 |
2.1 材料 | 第24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24页 |
2.2.1 仪器 | 第24页 |
2.2.2 试剂 | 第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3.1 枸杞的样品制备 | 第25页 |
2.3.2 总酚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3 总花色苷的测定 | 第26页 |
2.3.4 酚酸的测定 | 第26页 |
2.3.5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2.3.6 抗坏血酸含量 | 第27页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7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2.5.1 总酚含量 | 第27-28页 |
2.5.2 总花色苷含量 | 第28-29页 |
2.5.3 酚酸含量 | 第29-31页 |
2.5.4 总黄酮含量 | 第31-32页 |
2.5.5 抗坏血酸含量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黑果枸杞的抗氧化能力分析 | 第34-44页 |
3.1 材料 | 第34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34页 |
3.2.1 仪器 | 第34页 |
3.2.2 试剂 | 第3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3.3.1 枸杞样品制备 | 第34-35页 |
3.3.2 样品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35-38页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8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3.5.1 DPPH法 | 第38-39页 |
3.5.2 FRAP法 | 第39-40页 |
3.5.3 ABTS法 | 第40-41页 |
3.5.4 ORAC法 | 第41-42页 |
3.5.5 多酚含量与不同抗氧化方法测定值的线性相关性 | 第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黑果枸杞中的花色苷成分分析及冲泡工艺的影响 | 第44-55页 |
4.1 材料 | 第44页 |
4.2 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4.2.1 仪器 | 第44页 |
4.2.2 试剂 | 第44-4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4.4 数据统计统计分析 | 第46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4.5.1 黑果枸杞花色苷结构鉴定 | 第46-50页 |
4.5.2 不同冲泡工艺对黑果枸杞的影响 | 第50-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黑果拘杞中的挥发性组分分析及感官评定 | 第55-65页 |
5.1 材料 | 第55页 |
5.2 仪器与试剂 | 第55页 |
5.2.1 仪器 | 第55页 |
5.2.2 试剂 | 第5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5.3.1 固相微萃取 | 第55-56页 |
5.3.2 检测方法 | 第56页 |
5.3.3 感官评定 | 第56页 |
5.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6页 |
5.5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5.5.1 感官评定 | 第56-58页 |
5.5.2 不同枸杞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第58-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
在校期间的获奖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