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加工工业论文--产品标准与检验论文

食用植物油外源污染物辣椒素及黄曲霉毒素免疫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表第21-23页
第一章 引言第23-42页
    1.1 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与消费现状第23-24页
        1.1.1 食用植物油及其供应现状第23页
        1.1.2 食用植物油消费现状第23-24页
    1.2 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现状第24-31页
        1.2.1 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事件第24-25页
        1.2.2 食用植物油外源污染物辣椒素及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第25-27页
        1.2.3 食用植物油外来污染物的含量及限量指标第27-30页
        1.2.4 食用植物油外来污染物的危害第30-31页
    1.3 食用植物油中外来污染物检测技术及研究现状第31-40页
        1.3.1 辣椒素类物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第32-35页
        1.3.2 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第35-39页
        1.3.3 食用植物油中外来污染物检测技术发展趋势第39-40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0页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40-42页
第二章 辣椒素类物质半抗原及完全抗原的设计、合成及单克隆抗体的研制第42-79页
    2.1 前言第42-43页
    2.2 材料第43-45页
        2.2.1 仪器及耗材第43页
        2.2.2 主要试剂及缓冲溶液第43-45页
        2.2.3 实验动物第45页
    2.3 实验方法第45-57页
        2.3.1 辣椒素类物质半抗原及人工完全抗原的合成第45-48页
        2.3.2 辣椒素类物质半抗原及人工完全抗原的鉴定第48-49页
        2.3.3 动物免疫及辣椒素类物质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49-50页
        2.3.4 半抗原连接臂位点及其结构对抗血清亲和力、灵敏度及特异性的影响第50-51页
        2.3.5 辣椒素类物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第51-57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57-76页
        2.4.1 辣椒素类物质半抗原结构设计与鉴定第57-60页
        2.4.2 辣椒素类物质人工完全抗原鉴定第60-68页
        2.4.3 辣椒素类物质半抗原连接臂位点及其结构对抗血清亲和力的影响第68-69页
        2.4.4 辣椒素类物质半抗原连接臂位点及结构对抗血清灵敏度的影响第69-70页
        2.4.5 不同包被抗原对抗血清特异性的影响第70-71页
        2.4.6 小鼠免疫结果鉴定第71-72页
        2.4.7 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两步筛选法选育辣椒素类物质杂交瘤细胞株第72-74页
        2.4.8 辣椒素类物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第74-76页
    2.5 小结第76-77页
    2.6 讨论第77-79页
第三章 辣椒素类物质高灵敏ELISA检测技术的研究第79-91页
    3.1 前言第79页
    3.2 材料第79-81页
        3.2.1 仪器及耗材第79-80页
        3.2.2 试剂及缓冲溶液第80-81页
    3.3 实验方法第81-84页
        3.3.1 间接非竞争ELISA与间接竞争ELISA第81页
        3.3.2 ELISA反应条件的优化第81-83页
        3.3.3 辣椒素类物质标准曲线的建立第83页
        3.3.4 加标回收实验第83页
        3.3.5 辣椒素类物质高灵敏ELISA检测技术在餐厨废弃油脂检测中的应用第83-84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84-89页
        3.4.1 ELISA反应原理第84页
        3.4.2 ELISA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第84-87页
        3.4.3 辣椒素类物质标准曲线的建立第87-88页
        3.4.4 加标回收实验结果第88页
        3.4.5 辣椒素类物质ELISA检测技术在餐厨废弃油脂检测中的应用第88-89页
    3.5 小结第89页
    3.6 讨论第89-91页
第四章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及毛细管电泳免疫检测技术研究第91-105页
    4.1 前言第91页
    4.2 材料第91-92页
        4.2.1 仪器及耗材第91-92页
        4.2.2 试剂及药品第92页
    4.3 实验方法第92-96页
        4.3.1 荧光素衍生物的合成第92页
        4.3.2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标记物的合成第92-93页
        4.3.3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标记物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鉴定第93-94页
        4.3.4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技术的建立第94-95页
        4.3.5 辣椒素类物质毛细管电泳免疫检测技术的建立第95-96页
        4.3.6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与毛细管电泳免疫检测技术的对比第96页
        4.3.7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技在餐厨废弃油脂中的应用第96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96-103页
        4.4.1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标记物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鉴定第96-97页
        4.4.2 辣椒素类物质最佳荧光标记物的选择第97页
        4.4.3 反应体系对三种辣椒素类物质的特异性第97-98页
        4.4.4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标准曲线的建立第98页
        4.4.5 辣椒素类物质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检测技术第98-103页
        4.4.6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及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法加标回收率第103页
        4.4.7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在餐厨废弃油脂检测中的应用第103页
    4.5 小结第103-104页
    4.6 讨论第104-105页
第五章 辣椒素类物质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第105-119页
    5.1 前言第105页
    5.2 材料第105-106页
        5.2.1 仪器及耗材第105页
        5.2.2 试剂及药品第105-106页
        5.2.3 主要溶液配方第106页
    5.3 实验方法第106-110页
        5.3.1 辣椒素类物质单克隆抗体标记胶体金免疫探针的制备第106-108页
        5.3.2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的建立第108-109页
        5.3.3 辣椒素类物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性能评价第109页
        5.3.4 辣椒素类物质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在餐厨废弃油脂鉴别检测中的应用第109-110页
    5.4 结果分析第110-117页
        5.4.1 纳米金溶液的鉴定第110页
        5.4.2 YQQD8抗体的纳米金最佳标记PH第110-111页
        5.4.3 YQQD8抗体最小稳定标记量第111页
        5.4.4 YQQD8抗体最佳标记浓度第111-112页
        5.4.5 辣椒素类物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构建及条件优化第112-114页
        5.4.6 辣椒素类物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性能评价第114-116页
        5.4.7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用植物油辣椒素类物质检测中的应用第116-117页
    5.5 小结第117页
    5.6 讨论第117-119页
第六章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研究第119-133页
    6.1 前言第119-120页
    6.2 材料第120-121页
        6.2.1 仪器及耗材第120页
        6.2.2 试剂及药品第120页
        6.2.3 主要溶液配方第120-121页
    6.3 实验方法第121-125页
        6.3.1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的构建第121-123页
        6.3.2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23-124页
        6.3.3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方法评价第124页
        6.3.4 TRFICA在食用植物油及餐厨废弃油脂辣椒素类物质检测中的应用第124-125页
    6.4 结果分析第125-131页
        6.4.1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方法的原理第125-126页
        6.4.2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分析方法的建立第126-128页
        6.4.3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分析方法工作曲线的建立第128-129页
        6.4.4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分析方法加标回收验证第129-130页
        6.4.5 TRFICA在餐厨废弃油脂标志物辣椒素类物质检测中的应用第130-131页
    6.5 小结第131页
    6.6 讨论第131-133页
第七章 辣椒素及二氢辣椒素免疫亲和柱-HPLC-MS/MS检测技术的建立第133-142页
    7.1 前言第133页
    7.2 材料第133-134页
        7.2.1 仪器及耗材第133页
        7.2.2 主要试剂及缓冲溶液第133-134页
    7.3 实验方法第134-137页
        7.3.1 辣椒素类物质免疫亲和柱(IAC)的制备第134页
        7.3.2 免疫亲和柱净化流程第134-135页
        7.3.3 LC–MS/MS条件第135页
        7.3.4 基于免疫亲和柱的HPLC-MS/MS检测辣椒素类物质方法第135-137页
    7.4 实验结果第137-141页
        7.4.1 辣椒素类物质免疫亲和柱(IAC)条件优化第137-139页
        7.4.2 辣椒素类物质IAC-H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第139-141页
    7.5 小结第141页
    7.6 讨论第141-142页
第八章 食用植物油外来污染物辣椒素类物质及黄曲霉毒素免疫层析技术研究第142-153页
    8.1 前言第142页
    8.2 材料第142-143页
        8.2.1 仪器及耗材第142页
        8.2.2 试剂及药品第142-143页
        8.2.3 主要溶液配方第143页
    8.3 实验方法第143-145页
        8.3.1 抗体标记胶体金免疫探针的制备第143页
        8.3.2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的建立第143-144页
        8.3.3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性能评价第144页
        8.3.4 辣椒素及黄曲霉毒素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在餐厨废弃油检测中的应用第144-145页
    8.4 结果分析第145-151页
        8.4.1 抗体与纳米金最佳标记PH第145页
        8.4.2 抗体最小稳定标记量第145-146页
        8.4.3 抗体最佳标记浓度第146页
        8.4.4 抗体金标探针的鉴定第146-147页
        8.4.5 辣椒素与黄曲霉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构建及条件优化第147-148页
        8.4.6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性能评价第148-150页
        8.4.7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用植物油辣椒素类物质及黄曲霉毒素总量同步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第150-151页
    8.5 小结第151页
    8.6 讨论第151-153页
第九章 全文结论第153-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作者简历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道车辆动力学特性分析
下一篇:考虑扰动时间的铁路货运机车周转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