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草莓采后主要病害与防治 | 第10页 |
1.2 拮抗酵母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拮抗酵母菌生物防治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拮抗酵母菌的生防机理 | 第12-13页 |
1.3 挥发性气体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1 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作用 | 第13-14页 |
1.3.2 植物源挥发性物质 | 第14页 |
1.3.3 微生物源挥发性物质 | 第14-15页 |
1.4 挥发性物质的检测及鉴定方法 | 第15-16页 |
1.5 本研究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1.1 供试果实 | 第18页 |
2.1.2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9-24页 |
2.3.1 拮抗酵母菌挥发性代谢物对草莓灰霉病的影响 | 第19页 |
2.3.2 拮抗酵母菌挥发性代谢物对草莓贮藏性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3 草莓果实品质指标测定 | 第20-21页 |
2.3.4 草莓果实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21-23页 |
2.3.5 拮抗酵母菌挥发性代谢物的测定 | 第23页 |
2.3.6 数据统计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50页 |
3.1 拮抗酵母菌挥发性代谢物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第24-28页 |
3.2 拮抗酵母菌挥发性代谢物对草莓冷藏品质的影响 | 第28-33页 |
3.2.1 冷藏结束各组草莓外观变化 | 第28页 |
3.2.2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腐烂指数与商品率的变化 | 第28-29页 |
3.2.3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失重率的变化 | 第29-30页 |
3.2.4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色差的变化 | 第30-31页 |
3.2.5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硬度的变化 | 第31-32页 |
3.2.6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 | 第32页 |
3.2.7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pH的变化 | 第32-33页 |
3.3 拮抗酵母菌挥发性代谢物对草莓冷藏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3-39页 |
3.3.1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的变化 | 第33-34页 |
3.3.2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MDA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3.3.3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SOD活性的变化 | 第35-36页 |
3.3.4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CAT活性的变化 | 第36页 |
3.3.5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POD活性的变化 | 第36-37页 |
3.3.6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APX活性的变化 | 第37-38页 |
3.3.7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PPO活性的变化 | 第38-39页 |
3.3.8 冷藏期间草莓果实PAL活性的变化 | 第39页 |
3.4 葡萄有孢汉逊酵母挥发性气体成分研究 | 第39-50页 |
3.4.1 不同培养时间酵母菌产生挥发性气体成分比较 | 第39-44页 |
3.4.2 酵母菌和灰葡萄孢霉共同培养产生挥发性气体成分比较 | 第44-50页 |
4 讨论 | 第50-54页 |
4.1 挥发性代谢物对草莓灰霉病的抑制效果 | 第50页 |
4.2 挥发性代谢物对草莓贮藏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葡萄有孢汉逊酵母产生的挥发性代谢物气体成分分析 | 第51-54页 |
5 全文总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