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淡豆豉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9-13页 |
·淡豆豉简介 | 第9页 |
·淡豆豉和豆豉以及国外纳豆、天醅的生产工艺区别 | 第9页 |
·淡豆豉豆豉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淡豆豉溶栓酶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淡豆豉其他功能性成份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淡豆豉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溶血栓功效物质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血栓形成的简介 | 第13-14页 |
·溶栓剂的分类 | 第14页 |
·发酵食品中的溶栓剂及其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热泵干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热泵干燥技术简介 | 第15页 |
·热泵干燥的分类 | 第15-16页 |
·低温热泵干燥装置的特点 | 第16页 |
·本研究的立项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立项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2 材料及方法 | 第18-31页 |
·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9-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淡豆豉生产工艺流程 | 第20页 |
·淡豆豉生产工艺说明 | 第20页 |
·不同豆类对淡豆豉发酵的影响 | 第20页 |
·不同原料处理方式对淡豆豉发酵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不同接种量对淡豆豉发酵的影响 | 第21页 |
·不同发酵温度对淡豆豉发酵的影响 | 第21页 |
·不同发酵时间对淡豆豉发酵的影响 | 第21页 |
·正交试验 | 第21-22页 |
·验证试验 | 第22页 |
·最优工艺发酵淡豆豉的综合评价及其对比 | 第22页 |
·最优工艺发酵淡豆豉的干燥制粉研究 | 第22-23页 |
·测定方法 | 第23-31页 |
·淡豆豉外壁菌体重量测定方法 | 第23页 |
·溶栓酶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23-26页 |
·孔隙率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淡豆豉中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 第26页 |
·淡豆豉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淡豆豉中脂肪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淡豆豉中还原糖和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 第27-29页 |
·淡豆豉中粗纤维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淡豆豉感官评定方法 | 第30页 |
·淡豆豉质构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水分测定 | 第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9页 |
·淡豆豉的发酵研究 | 第31-44页 |
·不同豆类对淡豆豉发酵的影响 | 第31-35页 |
·不同原料处理方式对淡豆豉发酵的影响 | 第35-38页 |
·不同接种量对淡豆豉发酵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发酵温度对淡豆豉发酵的影响 | 第39-41页 |
·不同发酵时间对淡豆豉发酵的影响 | 第41-42页 |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验证试验 | 第44页 |
·最优工艺发酵淡豆豉的评价及其对比 | 第44-51页 |
·蛋白质含量及其对比 | 第44-45页 |
·氨基酸态氮含量及其对比 | 第45-46页 |
·脂肪含量及其对比 | 第46-47页 |
·碳水化合物和还原糖含量及其对比 | 第47-49页 |
·粗纤维含量及其对比 | 第49页 |
·最优工艺发酵淡豆豉质构分析及其对比 | 第49-50页 |
·最优发酵条件淡豆豉感官评价及其对比 | 第50-51页 |
·淡豆豉粉的加工及其研究 | 第51-59页 |
·不同干燥方式对淡豆豉预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影响 | 第51-54页 |
·不同干燥方式对淡豆豉预干燥过程中溶栓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不同干燥方式对淡豆豉后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不同干燥方式对淡豆豉后干燥过程中溶栓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56-58页 |
·淡豆豉粉的制作工艺流程 | 第58-59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9-64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淡豆豉的发酵研究 | 第59-60页 |
·最优工艺发酵淡豆豉的综合评价及其对比 | 第60页 |
·淡豆豉的干制制粉研究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创新之处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