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小麦面粉概述 | 第11-15页 |
| ·小麦淀粉 | 第11-13页 |
| ·小麦面筋蛋白 | 第13-14页 |
| ·其它组分 | 第14-15页 |
| ·淀粉与蛋白作用物的研究 | 第15-16页 |
| ·淀粉消化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 ·淀粉的消化吸收 | 第16页 |
| ·消化性能的评价 | 第16-17页 |
| ·淀粉营养学分类 | 第17-18页 |
| ·酶促反应动力学 | 第18-20页 |
| ·酶促动力学模型的推导 | 第18-19页 |
| ·淀粉酶酶解动力学概述 | 第19-20页 |
|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0-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酸湿热处理面粉产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 第22-39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22-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 ·面粉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第23-24页 |
| ·不同条件酸湿热处理面粉产物的制备 | 第24-25页 |
| ·光学显微形态分析 | 第25页 |
|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第25页 |
|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25页 |
| ·布拉班德粘度曲线 | 第25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25-26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6页 |
| ·溶胀力的测定 | 第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8页 |
| ·面粉主要成分 | 第26页 |
| ·酸湿热处理产物的蛋白含量变化分析 | 第26-28页 |
| ·光学显微形态分析 | 第28页 |
|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第28-30页 |
|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30-31页 |
| ·布拉班德粘度曲线 | 第31-33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3-35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37页 |
| ·溶胀力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酸湿热处理面粉产物的消化特性研究 | 第39-57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39-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DNS 法) | 第40-41页 |
| ·酸湿热处理面粉在淀粉酶作用下的消化性分析 | 第41-42页 |
| ·酸湿热处理面粉糊在淀粉酶作用下的消化性分析 | 第42页 |
| ·胃蛋白酶处理后酸湿热处理面粉糊在淀粉酶作用下的消化性分析 | 第42页 |
| ·消化性能的动力学分析 | 第42页 |
| ·酸湿热处理面粉的营养片段分析 | 第42-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5页 |
| ·酸湿热处理面粉颗粒的消化特性 | 第43-45页 |
| ·酸湿热处理面粉糊的消化特性 | 第45-47页 |
| ·胃蛋白酶处理后的酸湿热处理面粉糊的消化特性 | 第47-49页 |
| ·消化速率的动力学分析 | 第49-53页 |
| ·处理产物的营养片段分析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酸湿热处理面粉产物的双酶酶解动力学研究 | 第57-71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57-58页 |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7-58页 |
| ·主要试剂 | 第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 ·酶液的制备 | 第58页 |
| ·酶解实验 | 第58页 |
| ·双酶酶解酸湿热处理面粉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 ·不同温度酸湿热处理面粉的双酶酶解动力学方程 | 第60-64页 |
| ·不同水分含量酸湿热处理面粉的双酶酶解动力学方程 | 第64-66页 |
| ·不同反应时间酸湿热处理面粉的双酶酶解动力学方程 | 第66-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一. 结论 | 第71-72页 |
| 二.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72页 |
| 三.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