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引言 | 第12-25页 |
| ·课题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 ·乳酸菌 | 第13-15页 |
| ·噬菌体 | 第15-22页 |
| ·牛乳发酵过程中噬菌体的污染及防治方法 | 第22-2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 ·菌种、噬菌体 | 第25页 |
| ·分子生物学酶类及试剂盒 | 第25-26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第26页 |
| ·网络服务器 | 第26-27页 |
| ·方法 | 第27-34页 |
| ·菌种的活化 | 第27页 |
| ·噬菌体的繁殖与保存 | 第27页 |
| ·噬菌体宿主菌的筛选 | 第27页 |
|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确定 | 第27-28页 |
| ·自发突变抗噬菌体菌株的分离 | 第28页 |
| ·RAPD-PCR 分析 | 第28页 |
| ·抗噬菌体菌株的抗性检测 | 第28-29页 |
| ·抗噬菌体菌株发酵性能测定 | 第29页 |
| ·噬菌体对敏感菌株及抗性菌株的吸附特性测定 | 第29页 |
| ·德氏乳杆菌噬菌体 phildb 吸附受体测定 | 第29-30页 |
| ·德氏乳杆菌噬菌体防御系统 CRISPR 检测 | 第30-31页 |
| ·德氏乳杆菌噬菌体防御系统 R/M 系统检测 | 第31-32页 |
| ·德氏乳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32-3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4页 |
| ·噬菌体 phildb 的宿主菌 | 第34页 |
| ·噬菌体 phildb 的最佳感染复数 | 第34-35页 |
| ·抗噬菌体菌株筛选结果 | 第35页 |
| ·遗传分析 | 第35-39页 |
| ·抗噬菌体菌株的抗性 | 第39页 |
| ·抗噬菌体菌株的发酵特性 | 第39-43页 |
| ·抗噬菌体菌株发酵实验 | 第39-40页 |
| ·抗噬菌体菌株的生长 | 第40页 |
| ·抗噬菌体菌株产酸特性 | 第40-41页 |
| ·发酵的乳黏度 | 第41-43页 |
| ·德氏乳杆菌敏感菌株与抗性菌株的吸附特性 | 第43-44页 |
| ·德氏乳杆菌噬菌体的吸附受体 | 第44页 |
| ·CRISPR 序列的检测 | 第44-48页 |
| ·德氏乳杆菌敏感菌株 CRISPR 序列的扩增 | 第44-45页 |
| ·德氏乳杆菌敏感菌株的 CRISPR 位点测序结果 | 第45-47页 |
| ·德氏乳杆菌抗性菌株的 CRISPR 序列 | 第47-48页 |
| ·德氏乳杆菌噬菌体 R-M 防御系统 | 第48-54页 |
| ·德氏乳杆菌中 R-M 系统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 ·德氏乳杆菌噬菌体防御系统 R-M 扩增 | 第49-50页 |
| ·R/M 系统测序结果 | 第50-54页 |
| 4 讨论 | 第54-57页 |
| ·抗噬菌体突变菌株与野生株的抗性及发酵特性差异 | 第54页 |
| ·德氏乳杆菌噬菌体吸附受体分析 | 第54-55页 |
| ·CRISPR 系统抗性分析 | 第55页 |
| ·德氏乳杆菌噬菌体 R-M 防御系统 | 第55-57页 |
| 5 结论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