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中耐热芽孢菌的分离及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1 前言 | 第13-29页 |
| ·乳粉生产主要工艺 | 第13-14页 |
| ·原料乳的预处理 | 第13页 |
| ·原料乳的标准化及均质 | 第13页 |
| ·杀菌 | 第13页 |
| ·浓缩 | 第13-14页 |
| ·干燥 | 第14页 |
| ·出粉与包装 | 第14页 |
| ·乳粉中常见耐热芽孢菌 | 第14-16页 |
| ·好热黄无氧芽孢菌 | 第15页 |
|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 | 第15页 |
| ·地衣芽孢杆菌 | 第15-16页 |
| ·其他芽孢菌 | 第16页 |
| ·耐热芽孢菌的来源及其对奶粉的影响 | 第16-18页 |
| ·奶粉中的耐热菌来源 | 第16-17页 |
| ·耐热芽孢菌对奶粉生产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奶粉中耐热芽孢菌的检测方法 | 第18-21页 |
| ·传统方法 | 第18-19页 |
| ·PCR 法 | 第19页 |
| ·流式细胞技术 | 第19-20页 |
| ·其他方法 | 第20-21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第21-26页 |
| ·LAMP 技术原理 | 第21-23页 |
| ·LAMP 技术结果检测 | 第23-24页 |
| ·LAMP 技术优缺点 | 第24-25页 |
| ·LAMP 发展前景 | 第25-26页 |
| ·spo0A 基因 | 第26-27页 |
| ·芽孢菌的消毒 | 第27页 |
| ·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 ·实验研究主要内容 | 第28页 |
| ·课题来源 | 第28-2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7页 |
| ·材料和设备 | 第29-32页 |
| ·实验菌株 | 第29页 |
| ·主要材料试剂 | 第29-30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30-31页 |
| ·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7页 |
| ·菌种分离鉴定 | 第32-33页 |
| ·LAMP 引物设计及其主要操作 | 第33-34页 |
| ·LAMP 条件优化 | 第34-35页 |
| ·DNase I 处理游离 DNA | 第35页 |
| ·引物特异性分析 | 第35页 |
| ·检测灵敏度分析 | 第35页 |
| ·实用性评估 | 第35页 |
| ·耐热菌消毒控制 | 第35-3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0页 |
| ·显微镜镜检 | 第37页 |
| ·最适生长温度确定 | 第37-38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8页 |
| ·16S rDNA 测序分析 | 第38-40页 |
| ·引物设计 | 第40页 |
| ·反应温度优化结果 | 第40-41页 |
| ·甜菜碱浓度优化结果 | 第41-42页 |
| ·dNTPs 浓度优化结果 | 第42-43页 |
| ·Mg2+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43-44页 |
| ·游离 DNA 去除试验 | 第44-45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45-46页 |
| ·灵敏度试验 | 第46-47页 |
| ·LAMP 实用性评估 | 第47-48页 |
| ·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 | 第48-49页 |
| ·菌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 第49-50页 |
| 4 讨论 | 第50-55页 |
| ·分离鉴定 | 第50页 |
| ·引物设计 | 第50-51页 |
| ·体系建立 | 第51-52页 |
| ·死菌 DNA 的控制 | 第52页 |
| ·特异性 | 第52页 |
| ·LAMP 产物的检测 | 第52-53页 |
| ·污染控制 | 第53页 |
| ·消毒控制 | 第53-55页 |
| 5 结论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