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 油茶籽粕蛋白的研究 | 第13-14页 |
·油茶籽粕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 第13-14页 |
·油茶籽粕蛋白功能性质 | 第14页 |
2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 | 第14-18页 |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 | 第15页 |
·生物活性肽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 第15-18页 |
3 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 | 第18-20页 |
·超滤 | 第19页 |
·高效液相色谱 | 第19-20页 |
·高效毛细管电泳 | 第20页 |
·毛细管电色谱 | 第20页 |
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油茶籽粕蛋白提取工艺研究 | 第22-2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实验原料 | 第22页 |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油茶籽粕基本组成成分测定 | 第23页 |
·油茶籽粕蛋白的提取工艺流程 | 第23页 |
·油茶籽粕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油茶籽粕基本组分测定结果 | 第23-24页 |
·油茶籽粕蛋白等电点测定结果 | 第24页 |
·影响油茶籽粕蛋白提取率的单因素实验 | 第24-27页 |
·油茶籽粕粒度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料液比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 第25页 |
·浸提液pH值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浸提时间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页 |
·浸提温度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碱提工艺的优化 | 第27-28页 |
3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酶解油茶籽粕蛋白制备多肽工艺研究 | 第29-4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实验原料 | 第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酶活力测定 | 第30页 |
·氨基氮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水解度测定 | 第31页 |
·三氯乙酸氮溶指数测定 | 第31页 |
·油茶籽多肽的制备工艺流程 | 第31页 |
·酶制剂的筛选 | 第31-32页 |
·油茶籽粕蛋白酶解反应的单因素试验 | 第32-33页 |
·油茶籽粕蛋白水解条件优化试验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酶活力测定的标准曲线 | 第33-34页 |
·蛋白酶酶活力测定 | 第34页 |
·蛋白酶的确定 | 第34-36页 |
·不同条件对中性蛋白酶酶解反应的影响 | 第36-40页 |
·pH对蛋白水解度和TCA-NSI的影响 | 第36-37页 |
·加酶量对蛋白水解度和TCA-NSI的影响 | 第37-38页 |
·底物浓度对蛋白水解度和TCA-NSI的影响 | 第38-39页 |
·温度对蛋白水解度和TCA-NSI的影响 | 第39-40页 |
·时间对蛋白水解度的影响 | 第40页 |
·中性蛋白酶酶解油茶籽粕蛋白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40-47页 |
·二次回归模型的拟合及方差分析 | 第41-43页 |
·响应面分析 | 第43-47页 |
3 结论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油茶籽粕蛋白功能性质研究 | 第48-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实验原料 | 第48页 |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油茶籽粕蛋白的制备 | 第49页 |
·油茶籽粕蛋白粗蛋白含量测定 | 第49页 |
·蛋白氨基酸组成测定 | 第49页 |
·蛋白溶解性测定 | 第49页 |
·蛋白持水性测定 | 第49-50页 |
·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 | 第50页 |
·蛋白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测定 | 第50-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油茶籽粕蛋白粗蛋白含量 | 第51页 |
·油茶籽粕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51-52页 |
·蛋白溶解性 | 第52-53页 |
·pH对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 第52页 |
·温度对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电解质对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 第53页 |
·蛋白持水性 | 第53-54页 |
·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 第54-57页 |
·蛋白浓度对乳化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pH对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 第55页 |
·NaCl对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温度对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3 结论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油茶籽多肽分子量分布及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58-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实验原料 | 第58页 |
·主要试剂 | 第5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8-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油茶籽多肽的制备 | 第59页 |
·平均肽链长度(PCL)与平均相对分子量(Mw)的测定 | 第59页 |
·油茶籽多肽分子量分布测定 | 第59页 |
·油茶籽多肽氨基酸组成成分测定 | 第59-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油茶籽多肽分子量分布 | 第60-63页 |
·超滤前油茶籽多肽分子量分布 | 第60-62页 |
·超滤后油茶籽多肽分子量分布 | 第62-63页 |
·油茶籽多肽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63-64页 |
3 结论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油茶籽多肽生物活性研究 | 第65-7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5-69页 |
·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实验原料 | 第65页 |
·主要试剂 | 第65-6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6页 |
·实验方法 | 第66-69页 |
·ACE体外抑制活性实验 | 第66-67页 |
·油茶籽多肽总还原能力测定 | 第67页 |
·油茶籽多肽清除羟基自由基测定 | 第67-68页 |
·油茶籽多肽清除DPPH自由基测定 | 第68页 |
·油茶籽多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测定 | 第68-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6页 |
·不同酶解条件对ACE抑制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中性蛋白酶酶解制备ACE抑制肽工艺条件优化 | 第70-74页 |
·二次回归模型的拟合及方差分析 | 第70-72页 |
·响应面分析 | 第72-74页 |
·油茶籽多肽总还原能力 | 第74页 |
·羟基自由基的清除 | 第74-75页 |
·DPPH自由基的清除 | 第75页 |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 | 第75-76页 |
3 结论 | 第76-7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