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安全与卫生论文

基于量子点抗猪病毒材料的体外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第14-1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42页
    1.1 引言第16页
    1.2 量子点概述第16-21页
        1.2.1 量子点的主要类型第17-18页
        1.2.2 量子点的物理化学性质第18-19页
        1.2.3 量子点的制备方法第19-21页
    1.3 量子点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第21-26页
        1.3.1 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第21-23页
        1.3.2 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应用第23-25页
        1.3.3 光电学领域的应用第25-26页
    1.4 量子点的抗微生物活性研究第26-40页
        1.4.1 几种常见猪病毒的简介第26-29页
        1.4.2 致病细菌和动物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第29页
        1.4.3 量子点在抗菌方面的研究第29-33页
        1.4.4 量子点在抗病毒方面的研究第33-40页
    1.5 课题设计及研究意义第40-42页
第二章 碲化镉量子点对猪伪狂犬病毒(PRV)的抗病毒研究第42-58页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42-43页
    2.2 实验材料第43-45页
        2.2.1 主要试剂第43页
        2.2.2 主要仪器第43-44页
        2.2.3 细胞与毒株第44页
        2.2.4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的制备第44-45页
    2.3 实验方法第45-47页
        2.3.1 谷胱甘肽修饰碲化镉量子点(GSH-CdTe QDs)的制备及纯化第45页
        2.3.2 MTT法测定GSH-CdTe QDs的细胞毒性第45页
        2.3.3 空斑试验第45-46页
        2.3.4 一步生长曲线第46页
        2.3.5 荧光分析第46-47页
        2.3.6 病毒侵入试验第47页
        2.3.7 病毒穿入试验第47页
        2.3.8 数据分析第47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47-56页
        2.4.1 GSH-CdTe QDs和PRV的表征分析第47-48页
        2.4.2 GSH-CdTe QDs的细胞毒性第48-49页
        2.4.3 GSH-CdTe QDs对PRV复制的影响第49-53页
        2.4.4 不同电荷和不同尺寸的GSH-CdTe QDs对PRV侵入的影响第53页
        2.4.5 GSH-CdTe QDs与病毒相互作用的机理第53-56页
    2.5 讨论第56-57页
    2.6 总结第57-58页
第三章 基于聚乙烯二胺的碳量子点对猪伪狂犬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抗病毒研究第58-75页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58-59页
    3.2 实验材料第59-60页
        3.2.1 主要试剂第59页
        3.2.2 主要仪器第59-60页
        3.2.3 细胞与毒株第60页
    3.3 实验方法第60-64页
        3.3.1 碳量子点(CDs)的合成第60页
        3.3.2 MTT法测定CDs的细胞毒性第60-61页
        3.3.3 病毒的复制分析第61页
        3.3.4 空斑试验第61页
        3.3.5 TCID50试验第61-62页
        3.3.6 Western blot分析第62页
        3.3.7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第62页
        3.3.8 RNA提取及荧光定量RT-PCR分析第62-64页
        3.3.9 数据统计学分析第64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64-73页
        3.4.1 CDs的表征第64-66页
        3.4.2 CDs的细胞毒性第66-67页
        3.4.3 CDs对PRV病毒(DNA病毒)的影响第67-70页
        3.4.4 CDs对PRRSV病毒(RNA病毒)的影响第70-71页
        3.4.5 CDs激活Ⅰ干扰素反应第71-73页
    3.5 讨论第73-74页
    3.6 总结第74-75页
第四章 基于姜黄素的碳量子点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抗病毒研究第75-96页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5-77页
    4.2 实验材料第77-78页
        4.2.1 主要试剂第77页
        4.2.2 细胞与毒株第77-78页
    4.3 实验方法第78-81页
        4.3.1 姜黄素碳量子点(CCM-CDs)的制备第78页
        4.3.2 MTT法测定CCM-CDs的细胞毒性第78页
        4.3.3 病毒滴度的测定第78页
        4.3.4 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第78-79页
        4.3.5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第79页
        4.3.6 Western blot分析第79页
        4.3.7 病毒的侵入试验第79页
        4.3.8 病毒的穿入试验第79页
        4.3.9 病毒负链RNA的复制第79-80页
        4.3.10 RNA提取与荧光定量RT-PCR试验第80页
        4.3.11 病毒的释放试验第80页
        4.3.12 ROS产生的测定第80-81页
        4.3.13 数据统计学分析第81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81-94页
        4.4.1 CCM-CDs的表征第81-84页
        4.4.2 CCM-CDs的细胞毒性第84-85页
        4.4.3 CCM-CDs对PEDV增殖的影响第85-86页
        4.4.4 CCM-CDs对PEDVN蛋白表达的影响第86-87页
        4.4.5 CCM-CDs和EDA-CDs对PEDV增殖的影响比较第87-88页
        4.4.6 CCM-CDs对PEDV复制周期的影响第88-92页
        4.4.7 CCM-CDs激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第92-93页
        4.4.8 CCM-CDs抑制ROS的产生第93-94页
    4.5 讨论第94-95页
    4.6 总结第95-96页
第五章 硫化银量子点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抗病毒研究第96-118页
    5.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6-97页
    5.2 实验材料第97-98页
        5.2.1 主要试剂第97-98页
        5.2.2 细胞、毒株与质粒第98页
    5.3 实验方法第98-101页
        5.3.1 硫化银量子点(Ag_2S QDs)的制备第98页
        5.3.2 MTT和CCK-8法测定Ag_2S QDs的细胞毒性第98-99页
        5.3.3 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第99页
        5.3.4 空斑试验第99页
        5.3.5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第99页
        5.3.6 Western blot分析第99页
        5.3.7 病毒的吸附试验第99页
        5.3.8 病毒的穿入试验第99页
        5.3.9 病毒负链RNA的复制第99页
        5.3.10 RNA提取和荧光定量RT-PCR第99-100页
        5.3.11 释放分析第100页
        5.3.12 双荧光素酶试验第100页
        5.3.13 数据统计学分析第100-101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101-116页
        5.4.1 Ag_2S QDs的表征第101-103页
        5.4.2 Ag_2S QDs细胞毒性第103-105页
        5.4.3 Ag_2S QDs对PEDV增殖的影响第105-106页
        5.4.4 不同尺寸的Ag_2S QDs对PEDV增殖的影响第106-107页
        5.4.5 Ag~+和S~(2-)对PEDV增殖的影响第107-109页
        5.4.6 Ag_2Te NPs对PEDV增殖的影响第109页
        5.4.7 Ag_2S QDs对其他RNA病毒(PRRSV)增殖的影响第109-110页
        5.4.8 Ag_2S QDs抗病毒机理探究第110-116页
    5.5 讨论第116-117页
    5.6 总结第117-118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118-121页
    6.1 全文总结第118-120页
    6.2 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附录第147-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种天然香料对咸鸭蛋品质、风味与脂质氧化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中(p)ppGpp对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