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第13-17页 |
| 1.2.1 组块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2 组块间依存关系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2.3 双语组块对齐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4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 1.5 本章小节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汉语、越南语的语言特点及关系 | 第19-23页 |
| 2.1 汉语和越南语语言特点 | 第19-20页 |
| 2.1.1 汉语语言特点 | 第19页 |
| 2.1.2 越南语语言特点 | 第19-20页 |
| 2.2 汉越两种语言之间关系 | 第20-21页 |
| 2.3 汉越组块对齐 | 第21页 |
| 2.4 汉越组块对齐难点 | 第21-2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基于BiLSTM-CRF的越南语组块分析方法 | 第23-33页 |
| 3.1 前言 | 第23页 |
| 3.2 基于越南语言特征的组块定义 | 第23-24页 |
| 3.2.1 越南语组块的定义 | 第23-24页 |
| 3.2.2 组块的类型 | 第24页 |
| 3.3 越南语组块分析模型构建 | 第24-29页 |
| 3.3.1 BiLSTM-CRF模型框架 | 第24-28页 |
| 3.3.2 模型训练过程 | 第28-29页 |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 3.4.1 实验数据 | 第29-30页 |
| 3.4.2 实验测评标准 | 第30页 |
| 3.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的越南语组块间依存关系分析 | 第33-41页 |
| 4.1 前言 | 第33页 |
| 4.2 组块间依存关系定义 | 第33-34页 |
| 4.3 组块间依存关系分析模型构建 | 第34-37页 |
| 4.3.1 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框架 | 第34-36页 |
| 4.3.2 模型训练过程 | 第36-37页 |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 4.4.1 实验数据 | 第37-38页 |
| 4.4.2 实验测评标准 | 第38页 |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融入依存关系的汉越组块对齐 | 第41-51页 |
| 5.1 前言 | 第41页 |
| 5.2 汉越组块对齐原理框架 | 第41-47页 |
| 5.2.1 双语对齐信任度算法 | 第42-43页 |
| 5.2.2 特征选择 | 第43-46页 |
| 5.2.3 汉越组块匹配算法 | 第46-47页 |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5.3.1 实验数据 | 第47-48页 |
| 5.3.2 实验测评标准 | 第48页 |
|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1-53页 |
| 6.1 总结 | 第51页 |
| 6.2 展望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专利、软件著作权 | 第60-61页 |
|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