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加工工业论文--各种食用油论文--动物油论文

罗非鱼鱼油的提取及其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6页
    1.1 鱼油的研究及应用第17-20页
        1.1.1 我国淡水鱼加工利用现状第17-18页
        1.1.2 鱼油提取工艺第18-19页
        1.1.3 鱼油的微胶囊化第19-20页
    1.2 脂质体的研究及应用第20-22页
        1.2.1 脂质体简介第20页
        1.2.2 包覆脂质体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2.3 脂质体的应用第21-22页
    1.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第22-24页
    1.4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4-26页
        1.4.1 课题来源第24页
        1.4.2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第24-25页
        1.4.3 论文主要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酶法提取罗非鱼内脏鱼油及脂肪酸组成分析第26-40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6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26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29页
        2.2.1 原料的预处理第26-27页
        2.2.2 鱼内脏基本成分测定第27页
        2.2.3 内脏鱼油的提取方法比较第27页
        2.2.4 鱼油提取率的计算第27页
        2.2.5 内脏鱼油提取工艺条件的确定第27-29页
        2.2.6 粗鱼油的精炼第29页
        2.2.7 鱼油理化性质测定第29页
        2.2.8 鱼油脂肪酸组成分析第29页
    2.3 数据分析第2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9-38页
        2.4.1 罗非鱼内脏的基本成分第29-30页
        2.4.2 不同方法提取罗非鱼内脏鱼油的比较第30页
        2.4.3 蛋白酶的筛选第30-31页
        2.4.4 单因素实验第31-34页
        2.4.5 酶解工艺参数的响应面优化第34-37页
        2.4.6 理化性质测定第37页
        2.4.7 脂肪酸组成分析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鱼油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性质研究第40-54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40-41页
        3.1.1 材料与试剂第40页
        3.1.2 仪器与设备第40-41页
    3.2 实验方法第41-45页
        3.2.1 un-L和CM-L的制备第41页
        3.2.2 包封率的测定第41-42页
        3.2.3 粒径的测定第42-43页
        3.2.4 包覆物用量的考察第43页
        3.2.5 形态学观察第43页
        3.2.6 红外光谱分析第43页
        3.2.7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43页
        3.2.8 X-射线衍射分析第43页
        3.2.9 稳定性研究第43页
        3.2.10 体外释放实验第43-45页
    3.3 数据分析第4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5-53页
        3.4.1 鱼油脂质体最佳吸收波长的选择第45页
        3.4.2 包覆物用量对脂质体的影响第45-47页
        3.4.3 形态学观察第47页
        3.4.4 红外光谱分析第47-48页
        3.4.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48-49页
        3.4.6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49-50页
        3.4.7 稳定性研究第50-51页
        3.4.8 体外释放研究第51-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鱼油及其纳米脂质体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第54-68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54-55页
        4.1.1 实验动物第54页
        4.1.2 材料与试剂第54页
        4.1.3 仪器与设备第54-55页
    4.2 实验方法第55-58页
        4.2.1 动物模型的建立第55页
        4.2.2 实验分组第55-56页
        4.2.3 样本采集第56页
        4.2.4 生化指标检测第56页
        4.2.5 细胞因子检测第56页
        4.2.6 组织学检查第56-57页
        4.2.7 TUNEL法检测细胞调亡第57页
        4.2.8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NF-κBp65的表达第57-58页
    4.3 数据分析第5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8-67页
        4.4.1 大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第58页
        4.4.2 血清ALT和AST水平的变化第58-59页
        4.4.3 血清LDH水平的变化第59-60页
        4.4.4 血清γ-GT水平的变化第60页
        4.4.5 肝组织MDA、SOD水平的变化第60-61页
        4.4.6 组织MPO水平的变化第61-62页
        4.4.7 血清TNF-α、IL-6和IL-10水平的变化第62-64页
        4.4.8 组织学检查第64-65页
        4.4.9 细胞调亡检测第65-66页
        4.4.10 肝组织NF-κBp65的表达的变化第66-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5.1 结论第68-69页
    5.2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81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表现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仓电厂脱硝催化剂再生项目效益分析
下一篇:糯小麦慢消化淀粉的制备及结构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