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3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8-12页 |
1.3.1 语境和互动协同的研究现状 | 第8页 |
1.3.2 学伴用随原则的提出和发展 | 第8-9页 |
1.3.3 读后续写的提出和发展 | 第9-10页 |
1.3.4 一对一教学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3.5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4.2 测试法 | 第12-13页 |
1.4.3 归纳分析法 | 第13页 |
1.4.4 个人访谈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设计原则 | 第14-20页 |
2.1 输入与输出理论 | 第14-15页 |
2.2 互动协同理论 | 第15页 |
2.3 读后续写法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4 读后续写材料设计的原则 | 第16-20页 |
2.4.1 趣味性 | 第17页 |
2.4.2 可延展性 | 第17-18页 |
2.4.3 针对性 | 第18-20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践 | 第20-33页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第20-23页 |
3.1.1 母语背景 | 第20页 |
3.1.2 学习经历与汉语水平 | 第20-21页 |
3.1.3 心理状况及学习态度 | 第21页 |
3.1.4 汉语写作水平 | 第21-23页 |
3.2 操作步骤 | 第23-33页 |
3.2.1 前期准备 | 第23页 |
3.2.2 实施任务 | 第23-33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3-40页 |
4.1 读后续写协同效应的具体体现 | 第33-37页 |
4.1.1 语言点的学习与巩固 | 第33-34页 |
4.1.2 语言点的互动与协同 | 第34-36页 |
4.1.3 语言风格的沿袭 | 第36-37页 |
4.2 教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 第37-38页 |
4.2.1 引导作用 | 第37页 |
4.2.2 激励作用 | 第37-38页 |
4.2.3 互动作用 | 第38页 |
4.3 学生评价 | 第38-40页 |
4.3.1 心理焦虑情况 | 第38-39页 |
4.3.2 对阅读材料的评价 | 第39页 |
4.3.3 对读后续写任务的期望 | 第39-40页 |
第5章 读后续写在第二语言一对一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40-42页 |
5.1 按具体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读后续写方法 | 第40页 |
5.2 重视教师在读后续写任务中的作用 | 第40-41页 |
5.3 考虑多方面评价因素 | 第41页 |
5.4 读后续写对对外汉语教学其他方面的启示 | 第41-42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