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教学法、教学工作论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初级阶段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3页
    0.1 论文选题的原因、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0.1.1 选题原因第10页
        0.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0.2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移情的研究综述第11-13页
1 文化移情的内涵第13-18页
    1.1 移情的概念第13页
        1.1.1 心理学角度上的移情第13页
        1.1.2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移情第13页
    1.2 文化移情的含义及心理机制第13-14页
        1.2.1 文化移情的含义第13-14页
        1.2.2 文化移情的心理机制第14页
    1.3 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第14-16页
        1.3.1 文化适应理论第14-15页
        1.3.2 文化迁移理论第15-16页
        1.3.3 皮格马利翁效应第16页
    1.4 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初级阶段的意义第16-18页
2 文化移情能力在初级阶段不同时期的培养第18-25页
    2.1 学习蜜月期:用对比式教学法进行文化移情意识的前期渗透第18-19页
        2.1.1 学习蜜月期的特点第18页
        2.1.2 在学习蜜月期进行文化移情意识渗透的重要性第18页
        2.1.3 对比式教学法的选取及其在学习蜜月期的教学应用第18-19页
    2.2 学习挫折期:采取任务式教学促进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形成第19-21页
        2.2.1 学习挫折期的特点第19页
        2.2.2 在学习挫折期着重促进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形成第19-20页
        2.2.3 学习挫折期主要选取任务式教学法培养移情能力的原因第20-21页
    2.3 学习调整期:活用体悟式教学法强化留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第21-22页
        2.3.1 学习调整期的特点第21页
        2.3.2 抓住学生文化思维的转折期,强化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第21页
        2.3.3 体悟式教学法的优势在学习调整期的体现第21-22页
    2.4 学习适应期:使用交际式教学法巩固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第22-25页
        2.4.1 学习适应期的特点第22-23页
        2.4.2 肯定留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与巩固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有机结合第23页
        2.4.3 交际式教学法在巩固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过程中的使用原则第23-25页
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初级阶段不同时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教学方案——利用儒家思想文化作为辅线第25-33页
    3.1 选择儒家思想作为培养文化移情能力辅线的原因第25页
    3.2 教学方案的基本信息第25-26页
    3.3 教学方案内容第26-30页
        3.3.1 学习蜜月期:在视听训练中利用对比式教学法着重培养习俗文化移情能力第26-27页
        3.3.2 学习挫折期:在书写训练中利用任务式教学法着重培养价值文化移情能力第27-28页
        3.3.3 学习调整期:在口语训练中利用体悟式教学法着重培养交际文化移情能力第28-29页
        3.3.4 学习适应期:在阅读训练中利用交际式教学法着重培养词汇文化移情能力第29-30页
    3.4 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移情能力时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与文化教学技巧第30-32页
        3.4.1 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移情能力时自身应具备的文化素质第30-31页
        3.4.2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备的文化教学技巧第31-32页
    3.5 对教学方案的反思第32-33页
        3.5.1 对学生文化接受困难估计不足第32页
        3.5.2 教学内容选择语言难度偏大第32-33页
4 实施文化移情教学理念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第33-34页
    4.1 注重把握文化移情能力培养过程中文化内容的适宜性第33页
    4.2 注重把握文化移情的适度性第33-34页
结语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7页
致谢第37页

论文共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手性1,8萘二酸酐衍生物的合成与聚集诱导圆偏振发光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环境心理因素在韩国高中汉语教学中的利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