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多音字音义关联掌握情况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第13-14页
    1.2 多音字概述第14-15页
        1.2.1 现代汉语多音字的定义第14-15页
        1.2.2 现代汉语多音字的数量第15页
    1.3 汉语多音字研究现状第15-21页
        1.3.1 汉语多音字的本体研究第15-18页
        1.3.2 语文教学应用角度的汉语多音字研究第18-19页
        1.3.3 中文信息处理角度的汉语多音字研究第19-20页
        1.3.4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汉语多音字研究第20-21页
        1.3.5 小结第21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1-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第二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第24-34页
    2.1 目标字第24-32页
        2.1.1 《新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多音字考察第24-25页
        2.1.2 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多音字考察第25-26页
        2.1.3 对外汉语常见多音多义字的分类第26-28页
        2.1.4 目标字选取第28-32页
    2.2 问卷设计第32-33页
    2.3 被试第33页
    2.4 调查实施与数据收集第33-34页
第三章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第34-55页
    3.1 留学生汉语多音字总体掌握情况统计第34-40页
        3.1.1 留学生汉语多音字误读情况统计第34-36页
        3.1.2 留学生汉语多音字误解情况统计第36-38页
        3.1.3 留学生汉语多音字音义关联掌握情况统计第38-39页
        3.1.4 小结第39-40页
    3.2 留学生汉语多音字误读与误解影响因素分析第40-46页
        3.2.1 词级高低对留学生汉语多音字习得的影响第40-42页
        3.2.2 读音差异对留学生汉语多音字习得的影响第42-44页
        3.2.3 义项关联度对留学生汉语多音字习得的影响第44-46页
        3.2.4 小结第46页
    3.3 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汉语多音字掌握情况对比分析第46-48页
    3.4 非汉字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语多音字掌握情况对比分析第48-52页
        3.4.1 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习得特征第49页
        3.4.2 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习得特征第49-50页
        3.4.3 非汉字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语多音字掌握情况的差异第50-51页
        3.4.4 非汉字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语多音字音义关联掌握情况对比第51-52页
        3.4.5 小结第52页
    3.5 留学生汉语多音字误读误解原因分析第52-54页
        3.5.1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体系第53页
        3.5.2 汉字本身表音度不高第53页
        3.5.3 受常用读音干扰第53-54页
    3.6 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对外汉语多音字教学情况调查及教学建议第55-63页
    4.1 对外汉语多音字教学情况调查第55-58页
        4.1.1 调查对象及调查目的第55页
        4.1.2 调查问卷设计第55-56页
        4.1.3 对外汉语教师多音字教学情况统计分析第56-58页
        4.1.4 小结第58页
    4.2 对外汉语多音字教学建议第58-63页
        4.2.1 加强多音字语音基础教学第58-59页
        4.2.2 根据语用频率分级教学第59-60页
        4.2.3 以语素为本系联词语第60页
        4.2.4 建立多音字音义关联网络第60-61页
        4.2.5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教学第61-63页
结语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附录第68-79页
    附录一: 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多音字调查问卷第68-73页
    附录二: 对外汉语教师多音字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第73-76页
    附录三: 《新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多音字整理表第76-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留学生或然类语气副词习得考察
下一篇:从互文性理论分析《塞壬娜》中的青少年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