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论文--熟肉制品论文

原料肉和宰后状态对酱牛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符号或缩略词说明第4-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引言第11-24页
    1.1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现状第11页
    1.2 肉类食用品质保证关键控制点(PACCP)第11-12页
    1.3 牛肉的食用品质第12-14页
        1.3.1 嫩度第12-14页
        1.3.2 保水性第14页
        1.3.3 风味第14页
        1.3.4 肉的颜色第14页
    1.4 牛肉嫩度的影响因素第14-17页
        1.4.1 肌节长度对肉嫩度的影响第15-16页
        1.4.2 结缔组织及肌内脂肪对肉嫩度的影响第16-17页
        1.4.3 蛋白降解对嫩度的影响第17页
    1.5 不同部位牛肉品质的差异第17-21页
        1.5.1 肉牛胴体的分割部位第17-18页
        1.5.2 不同分割部位牛肉嫩度的差异第18-21页
    1.6 宰后肌肉的生物化学变化第21-23页
        1.6.1 宰后肌肉的尸僵第21页
        1.6.2 宰后肌肉的成熟第21-22页
        1.6.3 热剔骨肉第22-23页
    1.7 牛肉品质的评定第23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1.9 本实验研究内容第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2.1 仪器设备第24-25页
    2.2 材料与处理方法第25页
    2.3 指标测定第25-29页
        2.3.1 pH值第25页
        2.3.2 解冻损失与蒸煮损失第25-26页
        2.3.3 剪切力值测定第26页
        2.3.4 胶原蛋白含量的测定第26页
        2.3.5 肌节长度的测定第26-27页
        2.3.6 水分含量的测定和脂肪的测定第27页
        2.3.7 酱牛肉煮制方法及出品率第27-28页
        2.3.8 感官评定第28页
        2.3.9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8-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44页
    3.1 不同部位肉及酱牛肉食用品质的结果与分析第29-35页
        3.1.1 不同部位肉理化指标结果与分析第29-30页
        3.1.2 不同部位肉品质指标结果与分析第30-33页
        3.1.3 酱牛肉感官评定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3.2 不同部位肉及宰后不同时间酱牛肉品质的结果与分析第35-44页
        3.2.1 宰后不同时间pH值的变化第35-36页
        3.2.2 宰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蒸煮损失第36-37页
        3.2.3 宰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酱牛肉出品率第37页
        3.2.4 宰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肉剪切力值第37-39页
        3.2.5 宰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肉的肌节长度第39-41页
        3.2.6 宰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感官评定分析第41-44页
4 讨论第44-47页
    4.1 不同解剖部位肉对牛肉理化指标的影响第44-45页
    4.2 不同解剖部位肉及宰后时间对剪切力值的影响第45-46页
    4.3 剪切力值对消费者感官评定的影响第46-47页
5 结论第47-49页
6 创新点第49-50页
7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9页
致谢第59-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糖姜脯加工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宰前热应激和热烫冷却工艺对鸡肉品质及其机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