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1.2.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应对方式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时间管理倾向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4 自我和谐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2.5 应对方式、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 第18-21页 |
1.2.6 研究评价 | 第2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3-27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2.3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2.5 研究假设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7-43页 |
3.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 第27-29页 |
3.1.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比较 | 第27页 |
3.1.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比较 | 第27-28页 |
3.1.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学科比较 | 第28页 |
3.1.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家庭教养方式比较 | 第28-29页 |
3.2 大学生应对方式状况 | 第29-31页 |
3.2.1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比较 | 第29页 |
3.2.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比较 | 第29-30页 |
3.2.3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学科比较 | 第30页 |
3.2.4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家庭教养方式比较 | 第30-31页 |
3.3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状况 | 第31-34页 |
3.3.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性别比较 | 第31页 |
3.3.2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年级比较 | 第31-32页 |
3.3.3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学科比较 | 第32-33页 |
3.3.4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家庭教养方式比较 | 第33-34页 |
3.4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 | 第34-36页 |
3.4.1 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性别比较 | 第34页 |
3.4.2 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年级比较 | 第34-35页 |
3.4.3 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学科比较 | 第35页 |
3.4.4 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家庭教养方式比较 | 第35-36页 |
3.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的关系 | 第36-43页 |
3.5.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 第36页 |
3.5.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 | 第36-37页 |
3.5.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 第37页 |
3.5.4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 | 第37-38页 |
3.5.5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 第38页 |
3.5.6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 第38-39页 |
3.5.7 应对方式、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 第39页 |
3.5.8 应对方式、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对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9-4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3-57页 |
4.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 | 第43-45页 |
4.1.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43页 |
4.1.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43-44页 |
4.1.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学科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4.1.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家庭教养方式差异分析 | 第45页 |
4.2 大学生应对方式状况分析 | 第45-47页 |
4.2.1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45-46页 |
4.2.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46页 |
4.2.3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学科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4.2.4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家庭教养方式差异分析 | 第47页 |
4.3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状况分析 | 第47-49页 |
4.3.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47-48页 |
4.3.2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48页 |
4.3.3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学科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4.3.4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家庭教养方式差异分析 | 第49页 |
4.4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分析 | 第49-51页 |
4.4.1 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4.4.2 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50页 |
4.4.3 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学科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4.4.4 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家庭教养方式差异分析 | 第51页 |
4.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 | 第51-57页 |
4.5.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 | 第51-52页 |
4.5.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分析 | 第52页 |
4.5.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 | 第52-53页 |
4.5.4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分析 | 第53页 |
4.5.5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 | 第53-54页 |
4.5.6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 | 第54页 |
4.5.7 应对方式、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分析 | 第54-55页 |
4.5.8 应对方式、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对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61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1.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 | 第57页 |
5.1.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 | 第57页 |
5.1.3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差异分析 | 第57-58页 |
5.1.4 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差异分析 | 第58页 |
5.1.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 | 第58页 |
5.2 建议 | 第58-60页 |
5.2.1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 第58-59页 |
5.2.2 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 | 第59页 |
5.2.3 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 第59页 |
5.2.4 主动调整自我达到和谐 | 第59-60页 |
5.2.5 学校和社会支持 | 第60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