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表目录 | 第12-13页 |
图目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4-3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4-16页 |
(一) 农村留守幼儿和城市流动幼儿数量巨大且受关注不够 | 第14-15页 |
(二) 关注幼儿所居家庭的家庭嘈杂度及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意义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7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一) 关于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 | 第18-21页 |
(二) 关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的研究 | 第21-25页 |
(三) 关于家庭环境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 | 第25-26页 |
(四) 关于留守、流动幼儿家庭环境及其情绪情感发展的研究 | 第26-27页 |
(五) 对已有研究述评 | 第27-28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30-3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30-3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二) 方法类型 | 第32页 |
(三) 研究工具 | 第32-34页 |
四、 研究过程 | 第34-36页 |
(一) 家庭嘈杂度问卷的编制与修订 | 第34页 |
(二) 家长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4页 |
(三) 访谈 | 第34-35页 |
(四) 现场观察 | 第35页 |
(五)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6-64页 |
一、 各类幼儿家庭嘈杂度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性分析 | 第36-54页 |
(一) 性别对幼儿家庭嘈杂度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性分析 | 第36-37页 |
(二) 年龄班、是否独生子女和幼儿类型对家庭嘈杂度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性分析 | 第37-54页 |
二、 家庭嘈杂度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的关系 | 第54-64页 |
(一) 家庭嘈杂度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分析 | 第54-55页 |
(二) 家庭嘈杂度的高低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性分析 | 第55-6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4-80页 |
一、 幼儿所居家庭的家庭嘈杂度及其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差异情况 | 第64-76页 |
(一) 幼儿所居家庭的家庭嘈杂度总体运用情况 | 第64-65页 |
(二) 幼儿情绪调节策略运用情况 | 第65-76页 |
二、 家庭嘈杂度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 第76-77页 |
(一) 家庭嘈杂度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关系 | 第76页 |
(二) 家庭嘈杂度高低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 第76页 |
(三) 家庭嘈杂度高低与幼儿类型对情绪调节策略的交互作用 | 第76-77页 |
三、 小结 | 第77-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教育建议 | 第80-88页 |
一、 结论 | 第80-82页 |
二、 教育建议 | 第82-86页 |
(一) 关注留守幼儿群体的家庭环境,改善留守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 | 第82-83页 |
(二) 关注和改善流动幼儿群体的生存环境,改善流动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 | 第83-84页 |
(三) 在独生子女社会中,要关注非独生子女幼儿群体的生存环境,改善非独生子女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 | 第84-85页 |
(四) 关注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 第85-86页 |
三、 不足之处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一、 中文类 | 第88-90页 |
(一) 著作类 | 第88页 |
(二) 学位论文类 | 第88-89页 |
(三) 期刊类 | 第89-90页 |
二、 英文类 | 第90-94页 |
附录 | 第94-98页 |
附录一 家长问卷 | 第94-97页 |
附录二 家长访谈提纲 | 第97-98页 |
后记 | 第98-10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