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副词“再、又、还”的本体研究 | 第11-13页 |
1.2.1.1 副词“再、又、还”的句法研究 | 第11页 |
1.2.1.2 副词“再、又、还”的语义研究 | 第11-13页 |
1.2.1.3 副词“再、又、还”的语用研究 | 第13页 |
1.2.2 二语习得领域有关“再、又、还”的教学探索 | 第13-15页 |
1.2.2.1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3-14页 |
1.2.2.2 偏误分析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15页 |
1.3.2 偏误分析法 | 第15页 |
1.3.3 对比分析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重复义副词“再、又、还”句法、语义、语用考察 | 第17-26页 |
2.1 句法分布 | 第17-20页 |
2.1.1 修饰动词性成分 | 第17-18页 |
2.1.1.1 与实义动词(非重叠形式)的共现 | 第17页 |
2.1.1.2 与重叠式动词的共现 | 第17-18页 |
2.1.2 与副词的搭配情况 | 第18-20页 |
2.1.2.1 与否定副词的连用 | 第18-19页 |
2.1.2.2 与语气副词共现 | 第19页 |
2.1.2.3 与时间、频率副词共现 | 第19-20页 |
2.2 语义考察 | 第20-22页 |
2.2.1 表“已然”“未然” | 第20-22页 |
2.2.1.1 “再”表示未然 | 第20-21页 |
2.2.1.2 “又”表示已然 | 第21页 |
2.2.1.3 “还”表示已然 | 第21-22页 |
2.2.2 语义指向 | 第22页 |
2.3 语用分析 | 第22-26页 |
2.3.1 句类选择 | 第22-24页 |
2.3.1.1 陈述句 | 第22-23页 |
2.3.1.2 疑问句 | 第23-24页 |
2.3.1.3 祈使句 | 第24页 |
2.3.2 语境选择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重复义副词“再、又、还”的偏误类型分析 | 第26-36页 |
3.1 基于BCC动态语料库的副词“再、又、还”偏误统计. | 第26-27页 |
3.2 误代 | 第27-29页 |
3.2.1 “又”误作“再” | 第27-28页 |
3.2.2 “还”误作“再” | 第28-29页 |
3.2.3 “又”误作“还” | 第29页 |
3.3 错序 | 第29-31页 |
3.3.1 “再”的错序 | 第29-30页 |
3.3.2 “又”的错序 | 第30页 |
3.3.3 “还”的错序 | 第30-31页 |
3.4 遗漏 | 第31-33页 |
3.4.1 “再”的遗漏 | 第31-32页 |
3.4.2 “又”的遗漏 | 第32-33页 |
3.4.3 “还”的遗漏 | 第33页 |
3.5 误加 | 第33-36页 |
3.5.1 “再”的误加 | 第34页 |
3.5.2 “又”的误加 | 第34-35页 |
3.5.3 “还”的误加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重复义副词“再、又、还”的偏误成因分析 | 第36-40页 |
4.1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 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 | 第37页 |
4.3 对外汉语教材的影响 | 第37-40页 |
第五章 重复义副词“再、又、还”的教学策略 | 第40-46页 |
5.1 相应的教学策略 | 第40-44页 |
5.1.1 教学内容分布 | 第40-42页 |
5.1.1.1 意义异同分别解析 | 第40-41页 |
5.1.1.2 针对性练习设计 | 第41页 |
5.1.1.3 课堂活动辅助 | 第41-42页 |
5.1.2 教学方法选择 | 第42-44页 |
5.1.2.1 循序渐进分级教学 | 第43页 |
5.1.2.2 语义与语境相结合 | 第43-44页 |
5.1.2.3 提高复现率 | 第44页 |
5.2 学习者“再、又、还”的学习策略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