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教学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3.1 可重叠副词的本体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可重叠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 第17页 |
1.4.2 对比分析 | 第17-18页 |
1.4.3 偏误分析 | 第18页 |
1.5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8-19页 |
第2章 可重叠副词的多角度比较 | 第19-27页 |
2.1 句法对立 | 第19-22页 |
2.1.1 句法位置与结构标记 | 第19-21页 |
2.1.2 音节搭配 | 第21-22页 |
2.2 语义对立 | 第22-25页 |
2.2.1 词汇意义差别 | 第22-24页 |
2.2.1.1 单双音节形式副词理性意义分别 | 第22-23页 |
2.2.1.2 单双音节形式副词色彩意义分别 | 第23-24页 |
2.2.2 语法意义差别 | 第24-25页 |
2.3 语用对立 | 第25-27页 |
2.3.1 主观化因素影响 | 第25页 |
2.3.2 韵律因素限制 | 第25-26页 |
2.3.3 表达效果差异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单双音节副词用法偏误分析 | 第27-37页 |
3.1 语料的选取 | 第27页 |
3.2 可重叠副词单双音节形式的偏误分类描述 | 第27-37页 |
3.2.1 情态副词 | 第27-30页 |
3.2.1.1 情态副词的单双音节形式可替换的情况 | 第28页 |
3.2.1.2 情态副词的单双音节形式不可替换的情况 | 第28-30页 |
3.2.2 时间副词 | 第30-33页 |
3.2.2.1 单双音节形式可替换的情况 | 第31页 |
3.2.2.2 单双音节形式不可替换的情况 | 第31-33页 |
3.2.3 语气副词 | 第33-37页 |
3.2.3.1 可替换的情况 | 第34-35页 |
3.2.3.2 不可替换的情况 | 第35-37页 |
第4章 可重叠副词习得的偏误原因和教学对策 | 第37-47页 |
4.1 可重叠副词单双音节形式用法偏误成因 | 第37-40页 |
4.1.1 母语负迁移 | 第37-38页 |
4.1.2 韵律因素限制 | 第38页 |
4.1.3 目的语规则泛化 | 第38-39页 |
4.1.4 教材设计的影响 | 第39页 |
4.1.5 教学方式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 教学对策 | 第40-47页 |
4.2.1 教师针对偏误的教学策略 | 第40-43页 |
4.2.2 学习者针对偏误的学习策略 | 第43-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