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可重叠副词的单双音节形式用法偏误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缘由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教学实践意义第12页
    1.3 研究综述第12-17页
        1.3.1 可重叠副词的本体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2 可重叠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1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第17页
        1.4.2 对比分析第17-18页
        1.4.3 偏误分析第18页
    1.5 研究范围界定第18-19页
第2章 可重叠副词的多角度比较第19-27页
    2.1 句法对立第19-22页
        2.1.1 句法位置与结构标记第19-21页
        2.1.2 音节搭配第21-22页
    2.2 语义对立第22-25页
        2.2.1 词汇意义差别第22-24页
            2.2.1.1 单双音节形式副词理性意义分别第22-23页
            2.2.1.2 单双音节形式副词色彩意义分别第23-24页
        2.2.2 语法意义差别第24-25页
    2.3 语用对立第25-27页
        2.3.1 主观化因素影响第25页
        2.3.2 韵律因素限制第25-26页
        2.3.3 表达效果差异第26-27页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单双音节副词用法偏误分析第27-37页
    3.1 语料的选取第27页
    3.2 可重叠副词单双音节形式的偏误分类描述第27-37页
        3.2.1 情态副词第27-30页
            3.2.1.1 情态副词的单双音节形式可替换的情况第28页
            3.2.1.2 情态副词的单双音节形式不可替换的情况第28-30页
        3.2.2 时间副词第30-33页
            3.2.2.1 单双音节形式可替换的情况第31页
            3.2.2.2 单双音节形式不可替换的情况第31-33页
        3.2.3 语气副词第33-37页
            3.2.3.1 可替换的情况第34-35页
            3.2.3.2 不可替换的情况第35-37页
第4章 可重叠副词习得的偏误原因和教学对策第37-47页
    4.1 可重叠副词单双音节形式用法偏误成因第37-40页
        4.1.1 母语负迁移第37-38页
        4.1.2 韵律因素限制第38页
        4.1.3 目的语规则泛化第38-39页
        4.1.4 教材设计的影响第39页
        4.1.5 教学方式的影响第39-40页
    4.2 教学对策第40-47页
        4.2.1 教师针对偏误的教学策略第40-43页
        4.2.2 学习者针对偏误的学习策略第43-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CC语料库的重复义副词“再、又、还”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下一篇:社会工作介入三无流浪人员精神慰藉研究--以J救助站“暖流港”服务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