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植物源食品抗菌成分的抑菌效果 | 第11-14页 |
1.1.1 黄酮类 | 第12页 |
1.1.2 酚类及多酚类 | 第12-13页 |
1.1.3 萜类 | 第13页 |
1.1.4 植物提取物的酶解产物 | 第13-14页 |
1.1.5 植物香精油 | 第14页 |
1.1.6 其他植物源抑菌物质 | 第14页 |
1.2 植物源抗菌成分常见提取方法 | 第14-16页 |
1.2.1 溶剂提取法 | 第14-15页 |
1.2.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第15页 |
1.2.3 微波提取法 | 第15页 |
1.2.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15-16页 |
1.2.5 其他提取方法 | 第16页 |
1.3 植物源食品防腐剂的抑菌抗菌机理 | 第16-17页 |
1.3.1 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体系 | 第16页 |
1.3.2 破坏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结构 | 第16-17页 |
1.3.3 抑制呼吸作用 | 第17页 |
1.4 在食品保鲜防腐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 结论与建议 | 第18-19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天然植物源抗菌原料的筛选与抑菌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1-41页 |
2.1 前言 | 第21-2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2.1 试剂与材料 | 第24-25页 |
2.2.2 微生物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2.3 响应面法优化五味子抑菌成分提取工艺 | 第26-27页 |
2.2.4 五味子抑菌成分五味子酯甲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2.5 五味子乙醇提取物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第27页 |
2.2.6 HPLC法测定五味子木脂素中抑菌活性成分含量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40页 |
2.3.1 八种植物醇提物的抑菌效果 | 第28-30页 |
2.3.2 五味子木脂素类物质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30-36页 |
2.3.3 最优条件下的抑菌效果 | 第36页 |
2.3.4 与化学防腐剂的比较 | 第36-37页 |
2.3.5 五味子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37-38页 |
2.3.6 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甲素含量的测定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五味子木脂素类物质抑菌机理的研究 | 第41-49页 |
3.1 前言 | 第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3.2.1 试剂与材料 | 第41-42页 |
3.2.2 五味子木脂素对大肠杆菌生长情况影响的测定 | 第42-43页 |
3.2.3 菌悬液电导率的测定 | 第43页 |
3.2.4 菌体消耗糖量的测定 | 第43页 |
3.2.5 菌体形态观察 | 第43页 |
3.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7页 |
3.3.1 五味子木脂素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4页 |
3.3.2 五味子木脂素对大肠杆菌及霉菌菌液电导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3 五味子木脂素对大肠杆菌及霉菌糖消耗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4 不同处理情况下大肠杆菌的形态变化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五味子木脂素类物质在食品体系中的稳定性及应用研究 | 第49-63页 |
4.1 前言 | 第4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4页 |
4.2.1 试剂与材料 | 第49-51页 |
4.2.2 五味子抑菌成分在模拟食品体系中稳定性研究 | 第51页 |
4.2.3 五味子抗菌物质在鲜湿面条和泡菜中的应用研究 | 第51-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4.3.1 五味子乙醇提取液抑菌稳定性研究 | 第54-57页 |
4.3.2 五味子抗菌物质在鲜湿面条和泡菜中的应用 | 第57-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