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2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 第12-15页 |
·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 第12-13页 |
·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 Hypothesis) | 第13-14页 |
·语言共性理论(Linguistic Universals) | 第14页 |
·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 第14-15页 |
·心理词典理论综述 | 第15-18页 |
·心理词典概念的提出 | 第15页 |
·心理词典内在结构的理论模型 | 第15-16页 |
·双语心理词典的理论综述 | 第16-18页 |
·Stroop效应理论综述 | 第18-20页 |
·问题提出 | 第20-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研究主要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研究 | 第24-32页 |
2 实验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研究 | 第24-32页 |
·实验目的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实验被试 | 第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实验程序 | 第25-26页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26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6-29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试各种条件下反应时的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试各种条件下正确率的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两种任务类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的结果分析 | 第29页 |
·讨论 | 第29-32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试各种条件下反应时的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试各种条件下正确率的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试双语Stroop效应分析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心理词典联接模式的研究 | 第32-42页 |
3 实验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双语者心理词典联接模式的研究 | 第32-42页 |
·实验设计 | 第32页 |
·实验被试 | 第32页 |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实验程序 | 第33-34页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3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试各种条件下反应时的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试各种条件下正确率的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讨论 | 第38-42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试反应方式的反应时与正确率分析 | 第38-39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试启动类型的反应时与正确率分析 | 第39-41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试各种条件下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综合讨论 | 第42-46页 |
4 综合讨论 | 第42-46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试的语义干扰分析 | 第42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试心理词典个数的讨论 | 第42-43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试心理词典联接模式的讨论 | 第43-4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6-48页 |
5 结论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48-52页 |
6 创新与不足 | 第48-52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8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8-49页 |
·在研究方法方面 | 第48页 |
·在研究对象方面 | 第48-49页 |
·在研究材料方面 | 第49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 第49-52页 |
·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研究的多样化 | 第49页 |
·研究方法的丰富化 | 第49-52页 |
附录1 | 第52-54页 |
附录2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