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目录 | 第16-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8页 |
·选题缘由 | 第20-21页 |
·研究的范围及主要问题 | 第21-27页 |
·关联听辨理解获取源语意义(RELEVANCE) | 第22-24页 |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意义记忆(DEVERBALIZATION) | 第24-26页 |
·源语意义由译语顺应表达(ADAPTATION) | 第26-27页 |
·口译动态 RDA 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践性探讨 | 第27页 |
·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27-30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3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33-35页 |
·研究思路 | 第33-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研究的结构安排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口译研究及其哲学思考 | 第38-85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口译概况 | 第39-50页 |
·口译的缘由及历史 | 第39-41页 |
·口译的缘由 | 第39页 |
·口译的历史 | 第39-41页 |
·口译的定义及特点 | 第41-43页 |
·口译的定义 | 第41-42页 |
·口译的特点 | 第42-43页 |
·口译的过程及标准 | 第43-48页 |
·口译的过程 | 第43-46页 |
·口译的标准 | 第46-48页 |
·口译的方式及类型 | 第48-50页 |
·口译的方式 | 第48-49页 |
·口译的类型 | 第49-50页 |
·口译研究的宏观综述 | 第50-62页 |
·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 | 第50-53页 |
·口译研究的跨学科探索 | 第53-56页 |
·口译研究跨学科探索的“萌芽期”(20 世纪 60-70 年代) | 第53-54页 |
·口译研究跨学科探索的“停滞期”(20 世纪 70-80 年代) | 第54页 |
·口译研究跨学科探索的“成长期”(20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末) | 第54-55页 |
·口译研究跨学科探索的“调整期”(21 世纪至今) | 第55页 |
·口译动态 RDA 模型跨学科研究的本体性特点 | 第55-56页 |
·口译研究的多样化视角 | 第56-62页 |
·口译研究的信息处理过程视角 | 第57-58页 |
·口译研究的技能分解视角 | 第58-59页 |
·口译研究的认知处理过程视角 | 第59-60页 |
·口译研究的话语互动视角 | 第60页 |
·口译研究的社会文化活动视角 | 第60-61页 |
·口译动态 RDA 模型研究的社会文化活动视角 | 第61-62页 |
·语言哲学与口译研究 | 第62-67页 |
·语言世界观 | 第62-63页 |
·口译研究中的哲学方法 | 第63-66页 |
·口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交际行为 | 第66-67页 |
·口译研究的哲学思考 | 第67-77页 |
·语言世界观的立交桥——口译研究的跨文化交际学思考 | 第67-71页 |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 | 第67-68页 |
·文化与语言世界观 | 第68-70页 |
·口译的立交桥功能 | 第70-71页 |
·语言游戏的关联性——口译研究的语用学思考 | 第71-73页 |
·语言、现实与语言游戏 | 第71-72页 |
·口译活动的语言游戏参与因素及其关联性 | 第72-73页 |
·体验哲学的经典体现——口译研究的认知学思考 | 第73-76页 |
·体验哲学 | 第73-74页 |
·体验哲学的三原则与口译中的认知体验性 | 第74-76页 |
·心智的体验性与口译技能的实践性 | 第74-75页 |
·认知的无意识性与口译工作的即时性 | 第75页 |
·思维的隐喻性与口译对象的语境性 | 第75-76页 |
·交际、语用与认知:口译动态 RDA 模型研究的哲学特征 | 第76-77页 |
·口译动态 RDA 模型假设的构想 | 第77-84页 |
·模型构想的提出及其理据 | 第77-80页 |
·模型构想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80-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三章 口译动态 RDA 模型之关联听辨理解 | 第85-102页 |
·引言 | 第85页 |
·口译听辨理解的界定 | 第85-87页 |
·关联理论与口译听辨理解 | 第87-94页 |
·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 | 第88-90页 |
·基于语用推理机制的口译听辨过程框架 | 第90-91页 |
·口译听辨理解中关联语用推理的语境概念分析 | 第91-94页 |
·图式理论与口译听辨理解 | 第94-98页 |
·图式理论及其认知理据 | 第94-96页 |
·图式理论在口译听辨理解中的认知辅助作用 | 第96-98页 |
·关联理论与图式理论在口译听辨理解中的综合应用 | 第98-100页 |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四章 口译动态 RDA 模型之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意义记忆 | 第102-125页 |
·引言 | 第102-103页 |
·释意派口译理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认知诠释 | 第103-108页 |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的提出及发展 | 第103-104页 |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界定及其在口译过程中的存在状态 | 第104-106页 |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跨学科理论诠释 | 第106-108页 |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与口译中的记忆机制 | 第108-115页 |
·记忆机制 | 第108-111页 |
·口译记忆中的语义表征 | 第111-113页 |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在口译记忆中的发生机制 | 第113-115页 |
·口译记忆特征及其笔记策略 | 第115-118页 |
·短期记忆容量理论与口译中的记忆单位 | 第115-116页 |
·短期记忆遗忘曲线与口译笔记 | 第116-118页 |
·口译笔记的技巧及其认知理据 | 第118-123页 |
·口译笔记的内容取舍与概念激活扩散 | 第119-121页 |
·口译笔记的缩略与图式理论 | 第121-123页 |
·口译笔记的语言与语义混合表征 | 第123页 |
·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口译动态 RDA 模式之译语顺应表达 | 第125-150页 |
·引言 | 第125-126页 |
·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理论 | 第126-136页 |
·顺应理论的理论基础 | 第126-128页 |
·顺应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28-134页 |
·语言的选择 | 第128-131页 |
·语言的顺应 | 第131-133页 |
·顺应的语言形式选择 | 第131-133页 |
·顺应的策略选择 | 第133页 |
·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 | 第133-134页 |
·顺应理论的语境关系 | 第134-136页 |
·口译过程中的顺应理论 | 第136-141页 |
·口译中的语境关系顺应 | 第137-138页 |
·口译中的语言结构顺应 | 第138-139页 |
·口译中的动态顺应 | 第139-140页 |
·口译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性 | 第140-141页 |
·口译中译语表达的动态顺应 | 第141-149页 |
·口译中译语语境的动态顺应 | 第142-144页 |
·口译中译语受众心理的动态顺应 | 第144-146页 |
·口译中译语文化的动态顺应 | 第146-149页 |
·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六章 口译动态 RDA 模型之实践运用 | 第150-180页 |
·引言 | 第150页 |
·口译教育培训及其特征 | 第150-154页 |
·口译教育培训概况 | 第150-152页 |
·口译技能的认知发展模式 | 第152-154页 |
·口译动态 RDA 模型的教育培训原则 | 第154-155页 |
·跨学科理论原则 | 第154-155页 |
·实践体验性原则 | 第155页 |
·技能发展性原则 | 第155页 |
·口译动态 RDA 模型中关联听辨理解之实践运用 | 第155-165页 |
·口译听辨理解概述 | 第155-157页 |
·关联听辨理解(RELEVANCE) 之实践运用 | 第157-163页 |
·听辨理解基本技能 | 第157-159页 |
·从关注语音听辨过渡到语流听辨 | 第157页 |
·以“意群”为单位进行听辨 | 第157-158页 |
·以“条块化”的方式扩大“听幅” | 第158-159页 |
·关联听辨理解(RELEVANCE)的技能运用 | 第159-163页 |
·语流关联听辨 | 第160页 |
·从“听词”转变到“听意” | 第160-162页 |
·主题信息的识别与提取 | 第162-163页 |
·关联听辨理解案例分析 | 第163-165页 |
·口译动态 RDA 模型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意义记忆之实践运用 | 第165-174页 |
·口译记忆概述 | 第165-166页 |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意义记忆(DEVERBALIZATION) 之实践运用 | 第166-172页 |
·意义记忆基本技能 | 第166-167页 |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意义记忆(DEVERBALIZATION)的技能运用 | 第167-172页 |
·源语声觉重复记忆 | 第167-168页 |
·视觉联想记忆 | 第168页 |
·逻辑图式记忆 | 第168-169页 |
·口译笔记辅助记忆 | 第169-172页 |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意义记忆案例分析 | 第172-174页 |
·口译动态 RDA 模型中译语顺应表达之实践运用 | 第174-179页 |
·口译译语表达概述 | 第174-175页 |
·译语顺应表达(ADAPTATION) 之实践运用 | 第175-177页 |
·译语表达基本技能 | 第175-176页 |
·译语顺应表达(ADAPTATION)的技能运用 | 第176-177页 |
·译语语境效果顺应 | 第176页 |
·译语受众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顺应 | 第176页 |
·译语文化动态顺应 | 第176-177页 |
·译语顺应表达案例分析 | 第177-179页 |
·小结 | 第179-18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80-188页 |
·研究总结 | 第180-183页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3-186页 |
·本研究的展望 | 第186-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9页 |